第27章 一份来自古籍的侧面印证

关灯
苏青竹提出的、关于利用操作者自身进行微小规模验证的大胆设想,如同在寂静的深水中投入一颗石子,在陈醒心中漾开圈圈涟漪。

    风险不言而喻,但潜在的回报——一个无法被现有权限框架封锁的、源自他们自身的证据——诱惑力同样巨大。

    两人约定,各自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更充分的准备和风险评估。

     然而,还没等他们开始着手规划具体的验证方案,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以一种近乎宿命的方式,为他们的理论带来了第三方的、跨越文明与时空的侧面印证。

     这天下午,苏青竹按照“决议”要求,参与一次基地内部组织的、旨在“拓宽思路”的跨文明科技史文献梳理工作。

    这原本是一项被视为边缘的、近乎于休息的任务,旨在让被“冻结”的研究人员有事可做。

    负责协调的是一位年迈的、精通多种古代语言的文献学家,他将一批刚刚完成数字化、尚未及深入整理的、来自不同古代文明的稀有古籍扫描件,分配给了包括苏青竹在内的几人进行初步编目和摘要。

     苏青竹负责的部分,包括几卷古希腊的莎草纸文献(据称来自一个未被记录的米诺斯文明晚期遗址)、一些赫梯帝国的泥板文书拓片,以及一册来自古印度河流域、字符至今未能完全破译的硬陶文书。

     她起初并未抱有太大希望,只是本着学者的本能,细致地浏览着这些古老的符号与图像。

    当她翻看到那册古印度河硬陶文书的数字扫描件时,她的目光被其中一页的图案吸引住了。

     那页上,用极其精细的线条,刻画着一个复杂的、由无数同心圆和辐射状线条构成的几何图案,图案的中心,是一个醒目的、类似于“卍”字符的变体(但结构更为复杂,带有分形特征)。

    围绕这个图案周围,镌刻着一圈圈无法识别的印度河字符。

     引起苏青竹注意的,并非图案本身的神秘,而是在这个主图案的旁边,还绘制着几个小型的、似乎是描述能量或动态过程的辅助图释: 其中一个图释,描绘的是一个站立的小人(形态抽象,但明确是人形),其胸腔位置延伸出数条波动的线,与中央主图案的某个特定节点连接在一起。

     另一个图释,则展示了一种类似熔炉或容器的装置,内部放置着几种不同的矿物或植物(以不同的填充图案表示),其上方有能量状的线条汇入主图案。

     最让她心跳加速的是第三个图释——它描绘的是主图案的某个局部结构,在不同星宿(以典型的古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