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第一次注入:波澜不惊

关灯
“能量符文”模型的初步成功,为陈醒和苏青竹的评审报告增添了最重的砝码。

    然而,钱老在审阅了这份体系日趋完善的报告后,提出了一个关键建议:“理论模型和计算模拟固然重要,但若能辅以一次小规模的、低风险的实物验证,哪怕只是观察到最微弱的预期效应,其说服力将是决定性的。

    ” 这意味着,在评审会之前,他们需要争取进行一次真实的能量注入实验。

    但鉴于之前的“冻结”状态和有限的许可,这次实验的规模必须被严格控制,风险要降到最低,目标也极其谦逊——不追求激发完整的“灵子信号”,只验证“能量符文”模型预测的、龙纹仪在特定能量注入下,其内部或近场区域是否会产生符合模型预期的、微弱的能量响应模式。

     经过与基地安全委员会和技术保障团队的多次磋商,一份极其保守的实验方案获得了批准。

    实验被限定在古物分析室内进行,能量注入采用最低功率的、经过严格滤波和稳频的微波源,聚焦于龙纹仪(L-01)表面一个被“能量符文”模型标识为关键“初始化节点”的微小区域。

    探测则使用布置在龙纹仪周围的高灵敏度、非接触式能量场探测阵列,监测任何可能出现的、异常于本底的能量波动。

     实验当日,古物分析室内的气氛凝重得仿佛要滴出水来。

    龙纹仪被安置在中央的实验台上,周围环绕着银光闪闪的探测探头,如同众星捧月。

    陈醒坐在主控台前,屏幕上显示着“能量符文”模型对该节点注入的预期响应曲线——一个极其微弱、但特征明确的能量场梯度变化。

    苏青竹站在他身侧,目光紧盯着辅助监控屏上的实时数据流。

    钱老、周立坤以及安全委员会的代表则坐在观察区的防爆玻璃后,沉默地注视着一切。

     周立坤的脸上依旧带着那种惯有的、审慎的怀疑。

    他相信本底测量的重要性,对于这种针对单一文物、基于高度推测性模型的“微操”实验,内心并不以为然,只是出于程序要求在场见证。

     “各单元准备就绪。

    ” “能量源输出稳定,频率锁定。

    ” “探测阵列基线校准完成,本底噪声水平正常。

    ” “安全联锁系统启动。

    ” 一项项准备指令确认声在通讯频道中响起,冰冷而精确。

     陈醒深吸一口气,最后看了一眼模型预测的曲线,那像是一个等待被填满的空白答案卷。

    他的指尖悬在控制台那个红色的“注入启动”按钮上方。

    这一次,不再有超级计算机的轰鸣作为后盾,只有眼前这台沉默的古老器物,以及他们基于碎片信息拼凑出的理论。

     “第一次能量注入实验,启动。

    注入持续时间:100毫秒。

    能量等级: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