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过载预警!百分之八十!

关灯
能量回路自组织现象的发现,如同在“燧人氏”基地投入了一颗深水炸弹,其冲击波在平静的表面下剧烈扩散。

    陈醒和苏青竹的评审报告因此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分量,但同时也引来了更为复杂的关注。

    基地管理层在钱老的力主下,批准了他们进行一系列“有限度的、以理解自组织现象机理为目标”的深化实验。

    权限依旧被严格限制,但实验的能量等级和复杂性被允许适度提升。

     新的实验方案聚焦于探索自组织回路的“稳定性边界”和“信息承载能力”。

    陈醒的“能量符文”模型预测,当注入能量超过某个临界值,或者符文组合的复杂度增加时,自组织形成的回路可能会表现出非线性响应,甚至可能出现短暂的“协同共振”状态,这种状态可能更接近于完整“能量图谱”被成功激发的前兆。

     实验依旧在高度戒备的古物分析室进行。

    探测阵列被进一步升级,增加了更多维度的传感器,以捕捉可能出现的、更加细微和快速的能量场变化。

    安全监控等级也提到了最高,多个应急切断回路处于待命状态。

     最初的几轮实验波澜不惊。

    他们逐步提高单点注入的能量,观察自组织回路的形成阈值和稳定性。

    结果与模型预测吻合得很好,回路的形成愈发清晰、迅速。

    陈醒和苏青竹配合默契,一个操控设备、分析物理数据,一个实时比对甲骨文记载、寻找现象与古描述的对应关系。

     “看这里,‘气盛而纹显,流转如溪’,能量等级提升后,回路形成的速度和稳定性确实增强了,就像水流更大时,河床更容易被塑造。

    ”苏青竹指着一组数据对比说道。

     陈醒点头,在实验日志中记录下这一观察。

    “接下来,我们尝试模型预测的‘三重节点协同注入’,模拟一个更复杂的‘流转-汇聚-存储’复合符文。

    根据计算,这可能需要接近设备安全上限的百分之七十能量输出,才有可能触发协同效应。

    ” 这是一个关键的跃升。

    操作员再次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