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能量回路的自组织现象

关灯
第一次注入实验捕捉到的那条微弱却真实的响应曲线,如同在黑暗的旷野中点燃了第一簇篝火,不仅驱散了陈醒心中的部分阴霾,更照亮了前方一片未曾预料的、更加奇诡的景观。

     重复实验的成功,使得这种针对“初始化节点”的微扰测试得以被批准进行更深入的参数扫描。

    陈醒和苏青竹小心翼翼地调整着注入能量的频率微调、脉冲形状,甚至尝试了在模型预测下,可能产生协同效应的、针对相邻另一个“流转”节点的、时序精确控制的双节点注入。

     大量的数据被采集回来。

    陈醒大部分时间都泡在计算节点前,对海量的高频采样数据进行着各种复杂的后处理分析——不仅仅是简单的叠加平均,还包括了空域关联、模态分析、非线性时间序列预测等更为前沿的数据挖掘技术。

     这天傍晚,当陈醒将一组双节点注入实验的数据,输入到一个专门用于识别时空关联模式的算法中后,屏幕上呈现出的结果,让他猛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算法生成了一幅动态的、能量场在龙纹仪表面及周边空间演化的“流场图”。

    在单节点注入时,能量场的变化主要集中在被注入节点附近,形成局部的扰动。

    但在那双节点、时序精确控制的注入实验中,情况发生了质变! 注入初期,两个节点附近各自产生了预期的局部能量场扰动。

    但很快,在不到十分之一毫秒的时间内,这两个原本独立的扰动区域,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开始自发地延伸、靠近、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在龙纹仪表面的特定几何纹路上,形成了一条清晰的、稳定的能量流转路径! 这条路径并非他们注入能量直接轰击出来的,也不是龙纹仪材料简单的线性传导形成的。

    它是在特定的能量输入条件下,由龙纹仪自身的复杂几何结构作为“基底”,在底层能量架构中自发涌现、自我组织形成的!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条自组织形成的能量回路,其空间形态,竟与苏青竹之前破译出的、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