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扩大生产与原料危机

关灯
接下来的几天,李铁柱的生活仿佛上了发条。

    天不亮就和母亲起来煮蛋,放学钟声一响就揣着温热的布包冲向老槐树。

    生意出乎意料地好,几乎每天都是“一抢而空”的局面。

     那个叫铁蛋的小胖子果然成了他的“忠实顾客”兼“免费宣传员”,每天雷打不动第一个来报到,还真带来了几个同学。

    孩子们口口相传,“老槐树下卖的香蛋”几乎成了放学后的一项固定期待。

     李铁柱怀里揣回来的钱,也从最初的一毛五,慢慢变成了两毛、两毛五…虽然依旧微薄,但每天都能见到进项,这感觉实在太好了。

    炕席底下的那个小布包,渐渐有了点分量。

     家里的气氛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虽然糊糊依旧稀薄,但至少每天都能见到实实在在的棒子面了。

    李母熬糊糊时,手下意识地从缸底多捞了半勺面,看着锅里渐渐浓稠的粥汤,她脸上那刀刻般的愁苦皱纹,似乎都舒展了些许。

     小丫的变化最明显。

    或许是因为每天都能有点盼头(哥哥可能会带回一颗糖,或者粥能稠一点),她的小脸上多了些笑容,围着李铁柱转悠的时间也多了,总会叽叽喳喳地问:“哥,今天卖得快不快?”“哥,铁蛋又来了没?” 这天晚上,李铁柱照例把当天收入——皱巴巴的两毛三分钱——交给母亲。

    李母数钱时,嘴角甚至牵起了一个极淡极淡的、几乎看不见的弧度。

     但李铁柱的眉头却微微拧着。

    他看着母亲将钱藏好,沉吟了一下,开口道:“娘,咱明天…得多煮几个。

    ” 李母藏钱的手一顿,脸上的那点微光瞬间消失了,警惕地抬起头:“多煮?煮多少?七个还不够?你可别贪多!树大招风!” “不是贪多。

    ”李铁柱摇摇头,语气认真,“娘,您没发现吗?这几天,天天都有没买上的孩子,眼巴巴地看着。

    七个蛋,根本不够卖。

    咱要是能煮九个,十个,就能多赚好几份钱!” “多赚是好…”李母下意识地附和,但立刻又回到了现实的忧虑,“可…可本钱呢?多煮两个蛋,就得多投进去好几分钱本钱!万一…万一明天运气不好,卖不掉呢?这蛋又不能留过夜,馊了咋整?那不全赔了?” 她的担忧永远是具体而现实的,像一根缰绳,试图拉住儿子那似乎越来越敢想的心思。

     “娘,咱现在天天都卖光,说明娃娃们认这口儿!”李铁柱试图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