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医道正名,银针封言

关灯
晨雾未散时,涪翁已坐在渔舟船头。

     青铜印在掌心压出浅红的印子,昨夜新浮现的“脉有阴阳,沉滑浮涩,各有其候”八个字还带着暖意。

     他屈指摩挲印面,竹席上摊开的《诊脉法·残篇五》被江风掀起一角,墨迹未干处洇着几点露水——那是他连夜誊抄的。

     “师父。

    ”程高抱着药篓从芦苇荡钻出来,鞋尖还沾着湿泥,“您唤我?” 涪翁将青铜印收进贴身布囊,指节叩了叩船舷:“今日随我再去县学。

    ” 程高的眉毛立刻拧成结:“昨日赵元礼被您诊出症候,吴县令都松了口,何必再往那是非地?”他想起昨日讲堂里儒生们交头接耳的模样,袖中手指无意识攥紧药篓的麻绳,“他们视医道如草芥,您又何必......” “草芥?”涪翁突然笑了,笑声里裹着江风的冷意,“昨日不过让他们见了医道皮毛,今日要撕了他们‘经学正统’的遮羞布。

    ”他抓起船桨往岸边一点,渔舟“刷”地划破晨雾,“程高,医道正名不是争一时输赢,是要让天下人知道——医道能救人命,经学救不得将死之人的气。

    ” 程高望着师父被风吹得猎猎作响的青布衫,喉结动了动。

     他想起昨夜师父在船头独坐的背影,月光落在竹简上,照见“医非经学”四个字被墨笔重重圈起,墨迹晕开像团火。

     县学讲堂外的香火气比昨日更浓了。

     赵元礼穿着月白儒服立在台阶上,身侧摆着三牲祭器,案几上堆着《春秋》《礼记》,最上面压着张朱笔写的“医非经学辩坛”横幅。

     他望见涪翁的青布衫从街角转出来,嘴角立刻扯出冷笑,抬手拍了拍身侧的案几:“李先生昨日用针侥幸,今日这辩坛可容不得奇技淫巧。

    ” “奇技淫巧?”涪翁脚步未停,程高和王二狗一左一右跟着。

     王二狗攥着个半大的竹蜻蜓,见台阶下围了不少百姓,眼睛立刻亮起来,举着竹蜻蜓往人群里钻——这是他昨日捡的,说要拿给周小满看。

     “赵先生且看。

    ”涪翁在案前站定,从怀里摸出卷残破帛书。

     帛书边缘焦黑,显然经了火,展开时却有墨香溢出,“此乃天禄阁旧藏《诊脉法》残篇,昨日得医道传承印指引,方知其中‘沉滑浮涩’之要。

    ”他指尖点过帛书上“脉有阴阳”四字,“今日不用针,只论脉——诸位若有不服,不妨当场试诊。

    ” 赵元礼的手指在案几上敲了敲。

     角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