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道德经卷,初悟真意
关灯
小
中
大
科普中见过图片,此刻对照实物,印象更为深刻。
“这是金银花,花色初白后黄,故得名。
性寒,能清热解毒,是治外感风热的良药。
” “那是艾草,叶背有白绒毛,气味芳香,既能入药驱寒,也可用于灸法,还能辟邪……” 智玄子一边走,一边讲解,从草药的形态、生长环境,到性味、功效,再到炮制方法,娓娓道来。
叶法善跟在一旁,时而提问,时而记录,学得极为认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发现,道教对草药的认知,不仅基于实践经验,更融入了阴阳五行的理论。
比如,红色的草药多入心,属火;青色的草药多入肝,属木,这种“取象比类”的思维,虽与现代药理学不同,却自有其体系。
“为何说医道同源?”叶法善趁机问道。
智玄子停下脚步,指着一株草药道:“你看这甘草,味甘,性平,能调和诸药,如同道之‘中和’。
人体生病,多是阴阳失衡、气血不畅所致,如同天地失序、灾异频发。
医者用药调理,如同道士作法禳灾,皆是‘致中和’之道。
” 叶法善恍然大悟。
原来,无论是治病还是修道,核心都是追求一种平衡与和谐,这正是《道德经》中“冲气以为和”的体现。
傍晚回到观中,叶法善将白天学到的草药知识整理成册,又结合《道德经》的思想加以注解。
他觉得,自己对“道”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文字,而是延伸到了天地万物、草木生灵之中。
夜深人静,他坐在灯下,再次翻开《道德经》。
当读到“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时,心中忽然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
或许,这就是他来到这个时代的意义——不仅要传承道教的智慧,更要以“济世安人”为己任,将《道德经》的真意,融入每一次修行,每一次救人之中。
窗外,月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如同道的无形无象,却又无处不在。
叶法善合上书卷,闭目存思,丹田处的暖流愈发清晰,仿佛与天地间的气息遥相呼应。
喜欢叶法善:以道镇唐,力挫西域异教请大家收藏:()叶法善:以道镇唐,力挫西域异教
“这是金银花,花色初白后黄,故得名。
性寒,能清热解毒,是治外感风热的良药。
” “那是艾草,叶背有白绒毛,气味芳香,既能入药驱寒,也可用于灸法,还能辟邪……” 智玄子一边走,一边讲解,从草药的形态、生长环境,到性味、功效,再到炮制方法,娓娓道来。
叶法善跟在一旁,时而提问,时而记录,学得极为认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发现,道教对草药的认知,不仅基于实践经验,更融入了阴阳五行的理论。
比如,红色的草药多入心,属火;青色的草药多入肝,属木,这种“取象比类”的思维,虽与现代药理学不同,却自有其体系。
“为何说医道同源?”叶法善趁机问道。
智玄子停下脚步,指着一株草药道:“你看这甘草,味甘,性平,能调和诸药,如同道之‘中和’。
人体生病,多是阴阳失衡、气血不畅所致,如同天地失序、灾异频发。
医者用药调理,如同道士作法禳灾,皆是‘致中和’之道。
” 叶法善恍然大悟。
原来,无论是治病还是修道,核心都是追求一种平衡与和谐,这正是《道德经》中“冲气以为和”的体现。
傍晚回到观中,叶法善将白天学到的草药知识整理成册,又结合《道德经》的思想加以注解。
他觉得,自己对“道”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文字,而是延伸到了天地万物、草木生灵之中。
夜深人静,他坐在灯下,再次翻开《道德经》。
当读到“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时,心中忽然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
或许,这就是他来到这个时代的意义——不仅要传承道教的智慧,更要以“济世安人”为己任,将《道德经》的真意,融入每一次修行,每一次救人之中。
窗外,月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如同道的无形无象,却又无处不在。
叶法善合上书卷,闭目存思,丹田处的暖流愈发清晰,仿佛与天地间的气息遥相呼应。
喜欢叶法善:以道镇唐,力挫西域异教请大家收藏:()叶法善:以道镇唐,力挫西域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