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道德经卷,初悟真意

关灯
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 叶法善恍然大悟。

    原来“自然”并非指客观的自然界,而是指一种本然、自在的状态。

    这与他研究过的魏晋玄学“名教本于自然”的思想一脉相承,却又融入了道教的修行实践。

     “弟子明白了。

    ”他心中豁然开朗,再读《道德经》,那些熟悉的文字便有了新的生命力。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既是处世哲学,也是修行心法——要像水一样柔软却坚韧,滋养万物而不居功。

     接下来的几日,叶法善一边练习存思,一边精读《道德经》,常常有新的感悟。

    他发现,这部经典不仅是哲学着作,更是修行指南,其中蕴含的“守静致虚”“抱一为天下式”等思想,都与存思、守一等法门相辅相成。

     一日,智玄子考较他对经文的理解,叶法善不仅能背诵,更能结合修行体验侃侃而谈,从“致虚极,守静笃”谈到存思时的心境,从“五色令人目盲”谈到修行需摒弃杂念。

     智玄子听后,满意地点头:“你能做到‘知行合一’,实属难得。

    明日起,我教你辨识草药,学习基础医理。

    ” 叶法善有些惊讶:“师父,学医与修道有何关联?” “道教贵生,医道同源。

    ”智玄子解释道,“古之真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兼通医理,方能济世救人。

    你若连自身及他人的病痛都无法解除,谈何‘得道’?” 叶法善这才明白,唐代道教并不只是追求个人飞升,更注重“济世利人”,而医术正是济世的重要手段。

    这与他记忆中历史上叶法善“能治邪病”的记载不谋而合,原来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道教修行的题中应有之义。

     “弟子明白了,谢师父赐教。

    ”叶法善恭敬应下。

     次日,智玄子便带着叶法善进入括苍山深处辨识草药。

    清晨的山林薄雾缭绕,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各种奇花异草在林间悄然生长。

     “此为茯苓,生于松下,性温,能宁心安神,健脾利湿。

    ”智玄子指着一棵老松树下的块状菌类说道,“采挖时需小心,勿伤其根,否则来年便不再生长。

    ” 叶法善仔细观察着茯苓的形态,将其特征牢记于心。

    作为现代人,他虽不识草药原貌,却在一些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