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道德经卷,初悟真意

关灯
晨露未曦,叶法善已在三清殿前诵读《道德经》。

     经过几日的存思练习,他的气息愈发绵长,声音也带着一种奇异的韵律,仿佛与山间的晨雾、林中的鸟鸣融为一体。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念到这一章时,他忽然停下,眉头微蹙。

    作为研究者,他曾对“玄牝”有过诸多考证,学者们多认为这是比喻道的本源,如同母体孕育万物。

    但此刻,结合存思时丹田处的暖流,他竟生出一种新的体悟——这“玄牝之门”,或许也指人体产生元气的根源。

     “在想什么?”智玄子不知何时出现在他身后。

     叶法善连忙躬身:“弟子在读到‘玄牝’时,心中有惑。

    ” 他将自己的两种理解说了出来,既有学术考据的视角,也有修行体验的感悟。

    说完后,他有些忐忑,不知师父会不会觉得他离经叛道。

     没想到智玄子却抚须笑道:“《道德经》五千言,字字珠玑,不同人读之,有不同感悟;同一人在不同境界读之,亦有不同收获。

    你能结合自身修行思考,甚好。

    ” 他顿了顿,解释道:“道有体有用,‘玄牝’在体为天地本源,在用即为人体生机之源。

    修行者存思丹田,便是要激活这‘玄牝之门’,让元气绵绵不绝,此为‘体用不二’之理。

    ” 叶法善茅塞顿开,原来自己的两种理解并不矛盾,而是道的不同层面。

    这种将抽象哲理与具体修行结合的方式,正是道教阐释经典的特色。

     “师父,”他又问道,“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自然’二字,该如何理解?” 这个问题困扰了他许久。

    现代教科书多将“自然”解释为自然界,但他总觉得不尽然。

     智玄子望向远处的山峦:“你看那山,四季轮回,花开花落,无需人为干预,自有其规律,这便是‘自然’。

    你看那水,遇方则方,遇圆则圆,顺势而为,不与人争,这亦是‘自然’。

    ” 他转过头,看着叶法善:“所谓‘道法自然’,并非说道要效法自然界,而是说道的运行,如同万物本然的状态,不受外力束缚,自在圆满。

    修行者求道,便是要回归本然,去除虚妄,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