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武德年间,世事初明
关灯
小
中
大
青云道馆的晨钟刚落,叶法善正坐在院中的石桌前抄写《道德经》,笔尖在宣纸上划过,留下工整的小楷。
院外传来一阵缓慢的脚步声,带着些微的蹒跚,他抬头望去,只见一个穿着褪色军袍的老兵拄着拐杖,正沿着回廊慢慢走来。
老兵的袍角打着补丁,袖口磨得发亮,脸上刻满了风霜,唯独一双眼睛,还透着几分军人的锐利。
“道长,能给我画道平安符吗?”老兵走到院门口,声音沙哑得像是被砂纸磨过,“我家婆娘和娃在乡下,总担心我这把老骨头出什么事,想求道符让他们安心。
” 叶法善放下笔,起身请他进来坐下,又让道童倒了碗热茶:“老丈请坐,平安符不难画,只是不知老丈从前是在哪支军队服役?”他见老兵腰间虽无佩剑,却习惯性地保持着挺直的坐姿,便知他定是行伍出身。
老兵捧着热茶,双手微微发颤,像是很久没握过这么温热的东西。
他喝了口茶,叹了口气:“说来惭愧,先是在隋军里当差,后来天下乱了,又投了李将军——哦,现在该叫陛下了。
打了十几年仗,身上窟窿倒添了不少,最后落得个半残,就回了县城。
” “老丈是说,您亲历过隋末的战乱?”叶法善心中一动。
他在典籍中读过“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记载,那些文字简洁而冰冷,此刻却从一个亲历者口中,透出了鲜活的痛感。
老兵点点头,眼神飘向远方,像是陷入了回忆:“那时候啊,真是人间炼狱。
大业末年,隋炀帝征高句丽,又修大运河,徭役赋税重得能压死人。
我们村一百多口人,被征去当兵、修河的就占了一半,回来的没几个。
后来实在活不下去了,到处都有人造反,今天这个称王,明天那个称帝,兵戈四起,田地都荒了,路边的饿殍能堆成小山。
”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了:“我亲眼见过易子而食的,也见过为了半块窝头打起来的。
有一次我们部队路过一个镇子,刚打完仗,尸横遍野,连条下脚的路都没有,那血腥味,三个月都散不去。
要不是后来李渊将军在太原起兵,军纪严明,不扰百姓,又能打胜仗,我们这些人啊,早就成了路边的枯骨了。
” 叶法善默默听着,手中的狼毫笔悬在半空,久久没有落下。
他终于明白,那些典籍里“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词语背后,是多少血泪与绝
院外传来一阵缓慢的脚步声,带着些微的蹒跚,他抬头望去,只见一个穿着褪色军袍的老兵拄着拐杖,正沿着回廊慢慢走来。
老兵的袍角打着补丁,袖口磨得发亮,脸上刻满了风霜,唯独一双眼睛,还透着几分军人的锐利。
“道长,能给我画道平安符吗?”老兵走到院门口,声音沙哑得像是被砂纸磨过,“我家婆娘和娃在乡下,总担心我这把老骨头出什么事,想求道符让他们安心。
” 叶法善放下笔,起身请他进来坐下,又让道童倒了碗热茶:“老丈请坐,平安符不难画,只是不知老丈从前是在哪支军队服役?”他见老兵腰间虽无佩剑,却习惯性地保持着挺直的坐姿,便知他定是行伍出身。
老兵捧着热茶,双手微微发颤,像是很久没握过这么温热的东西。
他喝了口茶,叹了口气:“说来惭愧,先是在隋军里当差,后来天下乱了,又投了李将军——哦,现在该叫陛下了。
打了十几年仗,身上窟窿倒添了不少,最后落得个半残,就回了县城。
” “老丈是说,您亲历过隋末的战乱?”叶法善心中一动。
他在典籍中读过“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记载,那些文字简洁而冰冷,此刻却从一个亲历者口中,透出了鲜活的痛感。
老兵点点头,眼神飘向远方,像是陷入了回忆:“那时候啊,真是人间炼狱。
大业末年,隋炀帝征高句丽,又修大运河,徭役赋税重得能压死人。
我们村一百多口人,被征去当兵、修河的就占了一半,回来的没几个。
后来实在活不下去了,到处都有人造反,今天这个称王,明天那个称帝,兵戈四起,田地都荒了,路边的饿殍能堆成小山。
”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了:“我亲眼见过易子而食的,也见过为了半块窝头打起来的。
有一次我们部队路过一个镇子,刚打完仗,尸横遍野,连条下脚的路都没有,那血腥味,三个月都散不去。
要不是后来李渊将军在太原起兵,军纪严明,不扰百姓,又能打胜仗,我们这些人啊,早就成了路边的枯骨了。
” 叶法善默默听着,手中的狼毫笔悬在半空,久久没有落下。
他终于明白,那些典籍里“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词语背后,是多少血泪与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