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裂痕与微光

关灯
经过激烈讨论和周密的风险评估,一个大胆的计划被提上日程:“主动探针”计划。

     该计划的核心是,在严格控制环境和做好万全预案的前提下,向吴晓芸可控地、有限度地展示一些与“织网者”网络相关的、经过精心筛选和处理的“刺激信息”,观察其脑内镜像的反应,试图获取关于网络当前状态、进化方向甚至潜在弱点的新情报。

     这无异于走钢丝。

    刺激不足,可能得不到有价值的信息;刺激过度,则可能加速镜像的整合或引发不可控的后果。

     第一次“主动探针”在一个高度戒备的隔离观察室进行。

    吴晓芸被告知这将是一次特殊的“认知反应测试”。

    屏幕上会快速闪过一些文字、图片和代码片段,她只需要正常观看即可。

     苏雨晴和林峻在隔壁监控室,紧盯着多块屏幕,上面分别显示着吴晓芸的实时面部表情、生理数据、脑波活动以及即将播放的刺激内容。

     刺激内容经过精心设计:包括一段“幽灵协议”通讯的抽象可视化图案、几个与“镜像”行为模式相关的关键词、以及一段被大幅简化和混淆的、源自“织网者”早期研究笔记的算法逻辑描述。

     刺激开始。

     起初,吴晓芸的表情平静,生理指标平稳。

     当那段抽象的可视化图案闪过时,她的瞳孔有瞬间的微缩。

     当关键词出现时,她的手指无意识地蜷缩了一下。

     当那段算法逻辑描述播放时,她的脑波图上,代表高级认知和逻辑处理的区域活动显着增强,持续时间远超正常理解所需,并且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与之前捕获的“镜像”特征高度吻合的振荡模式! 更关键的是,在刺激结束后的几分钟里,她的脑波中持续回荡着一种细微的、类似“数据检索”或“模式匹配”的余波。

    与此同时,网安部门监测到,境外两个之前处于静默状态的、疑似镜像节点的服务器,出现了极其短暂且异常的数据访问记录,访问的内容恰好与刺激信息中的某些元素相关! “它接收到了!而且做出了反应!甚至可能尝试与外部的镜像网络进行验证或同步!”技术员激动地报告。

     “主动探针”计划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初步成果!他们第一次主动与吴晓芸脑内的镜像建立了某种程度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