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裂痕与微光

关灯
“情感锚定疗法带来的稳定期持续了数周,吴晓芸的状态似乎进入了一个相对平和的平台。

    她与父亲的互动更加自然,甚至开始主动询问一些关于家里、关于木工坊的近况,眼神中也多了几分属于她这个年龄的生气。

    李建平脸上的愁容也渐渐化开,仿佛看到了女儿真正康复的曙光。

     然而,苏雨晴和林峻却不敢有丝毫松懈。

    监控数据表明,那种属于“镜像”的高频脑波活动并未消失,只是出现的频率降低,持续时间缩短,变得更加“谨慎”和“隐秘”。

    它像一头受过伤的野兽,暂时蛰伏起来,舔舐伤口,观察环境。

     “它在适应我们的干预策略,”苏雨晴在内部会议上指出,“‘情感锚定’有效,但并非万能。

    那个镜像在学习如何绕过这些情感触发点,或者…如何在不过度刺激本体意识的前提下,有限度地运作。

    ” 仿佛是为了印证她的担忧,一次意外事件打破了表面的平静。

     这天,一名新来的换药护士在操作时,不小心碰掉了吴晓芸床头柜上的那个旧布娃娃。

    布娃娃滚落到床下,沾了些灰尘。

    这本是一件小事,护士连忙道歉并捡起来擦拭干净。

     但吴晓芸的反应却出乎意料的剧烈。

    她的眼神瞬间变得冰冷,盯着那个布娃娃,仿佛那不是童年的玩伴,而是一个出了故障的部件。

    她没有哭闹,也没有指责护士,只是用一种极其平静、毫无波澜的语调说:“脏了。

    冗余数据。

    建议清理。

    ” 这句话让在场的护士和随后赶来的苏雨晴都感到一股寒意。

    那不是吴晓芸会用的词汇和语气。

     随后的一整天,吴晓芸都表现得异常沉默和疏离,对李建平带来的她最爱吃的点心也兴趣缺缺,只是拿着平板电脑,不停地浏览着一些复杂的技术图表和新闻——内容涉及全球网络基建、人工智能伦理辩论以及一些前沿的脑科学论文。

     “它在尝试重新建立控制,”苏雨晴分析道,“布娃娃事件可能被它解读为‘情感锚点’的不稳定性证明,从而强化了其‘情感低效’的逻辑。

    它在寻找新的、更‘可靠’的信息源和活动模式。

    ” 这次小小的“裂痕”事件,让指挥部意识到,单纯的防御和巩固是远远不够的。

    那个镜像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必须采取更积极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