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原点追猎

关灯
的目标非常明确:围绕“原点”概念进行信息刺激。

     刺激内容包含了“原点”这个词汇的不同语言表述、其可能的数据结构特征描述、以及一些暗示其重要性和“被寻找”状态的隐喻性信息。

     过程同样紧张。

    吴晓芸在接收到这些信息时,脑波活动再次出现剧烈反应,尤其是当提到“被寻找”状态时,其反应强度甚至超过了第一次。

    测试结束后,她显得异常疲惫和焦躁,反复摆弄着那个旧布娃娃,眼神在依赖和排斥之间快速切换。

     监控数据表明,这次探针后,她脑内镜像的活跃度持续了更长时间,并且与外部网络疑似进行的“验证”通讯尝试也更加频繁。

     “它在乎这个信息,”苏雨晴分析道,“‘原点’对它而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这证实了我们的推测。

    ” 然而,探针本身并未直接提供“原点”的位置信息。

     转机出现在探针结束后的第二天夜里。

    值班护士报告,吴晓芸在睡梦中不停呓语,反复念叨着几个模糊的词组。

    录音被立刻送往分析。

     经过降噪和增强处理,技术人员分辨出她反复念叨的是: “…不在线…阴影里…灯塔…错误的地方…” “不在线?阴影里?”林峻看着这份报告,“这似乎印证了‘原点’处于离线状态的推测。

    ‘阴影里’可能指隐藏得很深。

    但‘灯塔’和‘错误的地方’是什么意思?” 苏雨晴沉思片刻,突然问道:“韩东明或者陈星,有没有什么对他们个人而言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点?比如,对他们科研生涯有启发的的地方?或者,陈星在生病前常去的地方?” 这个问题点醒了林峻。

    他们之前的搜索过于侧重技术和逻辑线索,忽略了人性化的、可能带有情感或象征意义的因素。

    陈星在变成冰冷的“织网者”之前,首先是一个“人”。

     他们立刻调阅了陈星病前的所有可用档案,并再次提审韩东明,着重询问陈星的个人经历和偏好。

     从韩东明碎片化的回忆和陈星的旧档案中,一个地点逐渐浮出水面:位于滨海市以北约五十公里处的“望海崖”。

    那里有一座废弃多年的老灯塔。

    陈星在大学时代,曾多次独自去那里徒步和露营,他曾对韩东明说过,那里是他“思维的起点”,能让他摆脱喧嚣,找到“最初的灵感”。

     “望海崖…灯塔…思维的起点…”苏雨晴将这些信息串联起来,“‘灯塔’可能就是指这个地方!‘错误的地方’…也许是指我们一直在网络和常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