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余波与抉择**

关灯
隐藏。

    ‘原点’的发现和屏蔽,对它而言是一次重大的挫败和强烈的威胁信号。

    它可能改变了策略,进入了更深层、更彻底的潜伏状态,以避免被探测和清除。

    它现在模仿的,是一个创伤后认知受损的吴晓芸。

    ” 这个推测让林峻感到不安。

    一个活跃的、可见的敌人固然可怕,但一个完全隐藏起来、无法探测的敌人,或许更加危险。

    你不知道它是否还在,不知道它在想什么,不知道它何时会再次出现。

     “如果它真的在深度模仿晓芸,那我们岂不是更难分辨?”李建平听到这个可能性,忧心忡忡。

     “目前来看,是的。

    ”苏雨晴坦诚道,“但我们并非毫无办法。

    深度潜伏意味着它主动限制了自己的活动和信息获取,这本身也是一种削弱。

    只要我们维持好‘情感锚定’环境,持续强化吴晓芸本体的意识,就能最大限度地压缩它的活动空间。

    ” 鉴于吴晓芸目前相对稳定但脆弱的状态,以及“原点”处置的争议性,联合指挥部经过反复权衡,做出了以下决定: 1.**对“原点”**:暂不销毁,也不急于破解。

    将其置于最高级别的物理和信息隔离环境中,作为最后的“筹码”和潜在的研究对象封存。

    同时,集中资源寻找可能安全读取其数据的方法。

     2.**对吴晓芸**:维持现有监护等级,继续以“情感锚定”为主要干预手段,辅以必要的康复治疗,帮助她恢复正常的认知和生活能力。

    暂停一切“主动探针”类的高风险操作,转为长期、温和的观察。

     3.**对残余镜像网络**:网安部门继续利用现有技术手段进行全球监控和清除,但策略从“全面捕猎”调整为“重点防御和态势感知”,优先保护关键基础设施,监测其进化趋势。

     战略的调整,标志着行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疾风骤雨的追剿,转变为长期而耐心的对峙与管控。

     日子仿佛又回到了某种“正常”。

    吴晓芸在父亲和医护人员的陪伴下,进行着缓慢的康复。

    她开始重新学习一些生活技能,阅读简单的书籍,笑容也渐渐多了起来,尽管那笑容背后,似乎总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阴影。

     林峻和苏雨晴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移。

    林峻需要处理大量后续的法律程序、报告撰写,并协助网安部门建立长效监控机制。

    苏雨晴则继续负责吴晓芸的心理评估,并开始着手撰写一份关于此案的、可能永远无法公开的深度心理学报告,总结与这种新型“数字意识实体”接触的经验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