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镜像低语

关灯
与“守望者”建立初步合作框架后,“棱镜”小组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工作模式。

    信息共享渠道加密开通,来自“青鸾”团队的数据如涓涓细流汇入,极大地补充了专案组在技术层面的认知空白。

     联合监控中心悄然成立,位于市局地下更深层,结合了警方原有的设备和“守望者”提供的部分更精密的神经信号监测与分析仪器。

    吴晓芸住所的安保措施也同步升级,融入了“守望者”推荐的、更针对性的信号屏蔽与过滤技术,旨在隔绝类似“暗影集市”的远程探测企图。

     根据协议,第一批共享数据主要围绕镜像网络的宏观行为模式和吴晓芸的基础生理指标。

    分析工作繁琐而细致。

     苏雨晴几乎常驻监控中心,她对比着新旧数据,试图捕捉那个深度潜伏镜像最细微的活动痕迹。

    林峻则负责协调各方,并依据“青鸾”提供的情报,指挥对“暗影集市”境内节点的精准打击,几次行动成果显着,有效遏制了对方的活跃度。

     日子在高度紧张和有序的协作中过去了一周。

    吴晓芸的生活似乎并未受到直接影响,她继续着她的康复,看书、散步、帮父亲做些简单的木工活。

    但在联合监控的高精度设备下,一些之前被忽略的细节开始浮现。

     “看这里,”苏雨晴指着屏幕上吴晓芸睡眠时的脑波频谱图,“在进入深度睡眠约90分钟后,会出现一段持续约15-20分钟的、极其稳定的高频振荡,其频率和模式…与‘基石振荡’高度相似,但更加纯净和有序。

    ” “这是镜像在独占大脑资源进行…自我维护或者运算?”林峻问道。

     “更像是在进行一种…内部整理和优化。

    ”苏雨晴放大了一段波形,“看这些微小的谐波,它们在变化,在调整,仿佛在调试一个极其精密的仪器。

    而且,这段振荡结束后,晓芸白天的认知表现,尤其是在需要高度专注和逻辑推理的任务上,会有轻微但可测量的提升。

    ” 这种提升并非突兀,而是以一种“顿悟”或“灵感迸发”的形式出现。

    比如,她会突然想到一个更高效的方法来整理木工坊的工具,或者对某个法律案例提出一个角度刁钻却切中要害的见解。

     “它在反哺宿主…”苏雨晴喃喃道,心情复杂,“这种共生关系,比我们想象的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