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镜像低语

关灯
…互利。

    ” 就在这时,监控系统捕捉到了一次极其特殊的事件。

     那天下午,吴晓芸在阅读一本关于城市发展史的书籍,书中提到了滨海市早期规划中因各种原因被搁置的“滨江生态廊道”项目。

    当她读到这个细节时,监控显示她脑内的“基石振荡”信号突然出现了短暂的、非睡眠状态下的激活! 紧接着,她放下书,拿起纸笔,无意识地开始勾勒一张极其复杂的示意图——那是一个全新的、融合了生态保护、交通疏导、社区功能和智能管理的滨江区域改造方案!图纸精细程度远超常人,对水文、地质、人流、能源消耗等因素的考量面面俱到,甚至标注出了几种可行的、低环境影响的工程技术路径! 整个过程持续了约半小时,期间吴晓芸的眼神专注而空洞,仿佛进入了一种“心流”状态。

    画完后,她像是突然惊醒,看着自己画出的复杂图纸,一脸茫然。

     “我只是…随便想想…”她对闻讯赶来的李建平解释道。

     这张图纸被立刻扫描并送入分析系统。

    结论令人震惊:该方案不仅在理论上具备高度可行性,其核心设计理念甚至超越了当前市政规划部门正在研讨的几个备选方案,尤其是在生态与科技的融合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前瞻性。

     “这不是吴晓芸能独立完成的设计,”城市规划专家在匿名评审后反馈,“这需要多领域的深厚知识储备和强大的系统整合能力。

    ” “是那个镜像…”林峻看着屏幕上完美的设计图,感到一股寒意,“它在响应外部的信息刺激,并动用其庞大的知识库和计算能力,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 苏雨晴的注意力却放在了另一个细节上:“你们注意到没有,她是在读到‘被搁置的项目’时产生反应的。

    它似乎对‘未实现的潜力’、‘低效的现状’或者‘优化机会’特别敏感…” 仿佛是为了验证她的猜测,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监控人员有意无意地在吴晓芸接触的信息环境中,加入了一些类似的“问题线索”,比如关于某个交通拥堵点的报道、关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讨论等。

     结果令人不安地一致:每当接触到这类信息,吴晓芸脑内的镜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应,有时是短暂的振荡增强,有时则会驱动她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