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改年龄,武装部报名文艺兵。
关灯
小
中
大
闵小玲坐在火塘边的小马扎上,膝盖上摊开一本从村小淘来的破旧歌本,手指无意识地划过那些模糊的音符和歌词,嘴里哼着不成调的曲子。
火光映着她专注的小脸,十六岁的年纪,眉眼间已褪去大半稚气,显出几分少女的清秀轮廓。
旁边的闵政北则用削尖的木棍,在泥地上认真比划着闵政南教他的字。
闵政南坐在门口,手里削着一根硬木,眼神却落在妹妹身上。
那歌本,是上次下山卖皮子时,他用两张上好的灰鼠皮从村小老师那里换来的。
小玲的嗓子清亮,像山涧里的泉水,干活时总爱哼唱几句,那点懵懂的天赋,是这苦日子里难得的光。
分家文书在次元空间里静静躺着,如同烧红的烙铁,烫掉了最后一丝对那个“家”的幻想。
枷锁已断,前路茫茫。
他闵政南可以靠着一身力气和三只契约兽在这深山老林里搏出一片天,可小玲呢?政北还小,小玲却已亭亭。
难道让她一辈子困在这大山里,重复着采药、做饭、最后被随意许配给某个山民的命运? 不!绝不! 一个念头,如同破开乌云的闪电,在他心中酝酿已久——当兵!文艺兵! 前世记忆中今年沈阳军区!那是东北最耀眼的地方!文艺兵,不用扛枪站岗,能唱歌跳舞,能学文化,能跳出这山沟沟,见识真正的天地!更重要的是,那身军装,本身就是一道护身符!只要小玲能进去,她的命运,将彻底改变! 但拦路虎明晃晃地横在眼前——年龄!小玲才刚满十六周岁。
征兵简章上,文艺兵最低也要十七周岁,通常都招十八九岁的姑娘。
十六岁,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 “哥,你看这个调子…”闵小玲抬起头,指着歌本上一行,眼睛亮晶晶的。
闵政南回过神,放下手里的木头,走过去蹲在她身边,粗糙的手指点了点那行简谱:“这个啊,是‘哆来咪发嗦’,连起来要轻快些,像小鸟跳枝头。
”他五音不全,但耳力好,听小玲哼过几次,勉强能指点。
闵小玲试着哼唱,清越的声音在木屋里回荡,驱散了门外的寒气。
闵政南看着她沉浸其中的样子,心底那个念头更加坚定。
必须改年龄!必须把她送出去! 接下来的日子,闵政南如同上紧发条的陀螺,在深山与山下县城之间疯狂奔忙。
第一关,公社文书老孙头。
管着老营村及附近几个村子的户口底册,一个嗜酒如命、见钱眼开的老油条。
闵政南在一个飘着雪霰子的傍晚,拎着两只肥硕的野兔和一瓶供销社里最贵的“北大仓”白酒,敲开了老孙头那间散发着霉味和劣质烟草味的办公室。
“孙文书,忙呢?”闵政南脸上堆着少有的、略显僵硬的笑容。
老孙头从一堆泛黄的纸张里抬起头,浑浊的眼睛扫过野兔和酒瓶,亮了亮,随即又耷拉下去,慢悠悠地嘬了口烟袋:“哟,闵家老二?稀客啊!有事?” 闵政南把东西放在桌上,压低了声音:“有点小事,想麻烦您老。
我家小玲,户口本上那生日…写岔了。
明明是五九年腊月的,不知咋写成了六一年开春。
您看…能不能给改回去?” 老孙头夹烟的手指顿住了,眯着眼,上下打量着闵政南,像在掂量一块砝码。
改年龄?还是往大了改?这里头的道道他门儿清。
“改户口?”他拖长了调子,喷出一口浓烟,“这可是大事!得有凭据!你说写岔了就写岔了?” “凭据…”闵政南从怀里(空间)摸出一个鼓鼓囊囊的旧手帕包,推到老孙头面前,布料下露出厚厚一沓钞票的边角,“您看这个…能不能当凭
火光映着她专注的小脸,十六岁的年纪,眉眼间已褪去大半稚气,显出几分少女的清秀轮廓。
旁边的闵政北则用削尖的木棍,在泥地上认真比划着闵政南教他的字。
闵政南坐在门口,手里削着一根硬木,眼神却落在妹妹身上。
那歌本,是上次下山卖皮子时,他用两张上好的灰鼠皮从村小老师那里换来的。
小玲的嗓子清亮,像山涧里的泉水,干活时总爱哼唱几句,那点懵懂的天赋,是这苦日子里难得的光。
分家文书在次元空间里静静躺着,如同烧红的烙铁,烫掉了最后一丝对那个“家”的幻想。
枷锁已断,前路茫茫。
他闵政南可以靠着一身力气和三只契约兽在这深山老林里搏出一片天,可小玲呢?政北还小,小玲却已亭亭。
难道让她一辈子困在这大山里,重复着采药、做饭、最后被随意许配给某个山民的命运? 不!绝不! 一个念头,如同破开乌云的闪电,在他心中酝酿已久——当兵!文艺兵! 前世记忆中今年沈阳军区!那是东北最耀眼的地方!文艺兵,不用扛枪站岗,能唱歌跳舞,能学文化,能跳出这山沟沟,见识真正的天地!更重要的是,那身军装,本身就是一道护身符!只要小玲能进去,她的命运,将彻底改变! 但拦路虎明晃晃地横在眼前——年龄!小玲才刚满十六周岁。
征兵简章上,文艺兵最低也要十七周岁,通常都招十八九岁的姑娘。
十六岁,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 “哥,你看这个调子…”闵小玲抬起头,指着歌本上一行,眼睛亮晶晶的。
闵政南回过神,放下手里的木头,走过去蹲在她身边,粗糙的手指点了点那行简谱:“这个啊,是‘哆来咪发嗦’,连起来要轻快些,像小鸟跳枝头。
”他五音不全,但耳力好,听小玲哼过几次,勉强能指点。
闵小玲试着哼唱,清越的声音在木屋里回荡,驱散了门外的寒气。
闵政南看着她沉浸其中的样子,心底那个念头更加坚定。
必须改年龄!必须把她送出去! 接下来的日子,闵政南如同上紧发条的陀螺,在深山与山下县城之间疯狂奔忙。
第一关,公社文书老孙头。
管着老营村及附近几个村子的户口底册,一个嗜酒如命、见钱眼开的老油条。
闵政南在一个飘着雪霰子的傍晚,拎着两只肥硕的野兔和一瓶供销社里最贵的“北大仓”白酒,敲开了老孙头那间散发着霉味和劣质烟草味的办公室。
“孙文书,忙呢?”闵政南脸上堆着少有的、略显僵硬的笑容。
老孙头从一堆泛黄的纸张里抬起头,浑浊的眼睛扫过野兔和酒瓶,亮了亮,随即又耷拉下去,慢悠悠地嘬了口烟袋:“哟,闵家老二?稀客啊!有事?” 闵政南把东西放在桌上,压低了声音:“有点小事,想麻烦您老。
我家小玲,户口本上那生日…写岔了。
明明是五九年腊月的,不知咋写成了六一年开春。
您看…能不能给改回去?” 老孙头夹烟的手指顿住了,眯着眼,上下打量着闵政南,像在掂量一块砝码。
改年龄?还是往大了改?这里头的道道他门儿清。
“改户口?”他拖长了调子,喷出一口浓烟,“这可是大事!得有凭据!你说写岔了就写岔了?” “凭据…”闵政南从怀里(空间)摸出一个鼓鼓囊囊的旧手帕包,推到老孙头面前,布料下露出厚厚一沓钞票的边角,“您看这个…能不能当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