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学术价值

关灯
一九九六年,挤上南下的绿皮火车,就是一场肉搏。

     我那身唯一能撑场面的破西装,在汗臭、狐臭和烟臭的轮番轰炸下,彻底腌入了味,皱巴得像块老咸菜干。

     好不容易抢着个靠窗的位子,屁股还没焐热,过道里一个满脸横肉的大哥就把个鼓鼓囊囊、硬得硌人的蛇皮袋“哐当”一声甩我脚边上,差点把我脚踝骨给砸裂了。

    我龇牙咧嘴地瞪过去,那哥们儿拿眼角瞥我一下,鼻孔里哼出一股烟,扭头就跟他同伴用听不懂的方言大声吹牛,全当没我这号人。

     我边上一个花衬衫,胸毛旺盛,戴着块能闪瞎人眼的假劳力士,正唾沫横飞地吹嘘他怎么用一箱电子表换了台桑塔纳。

     “兄弟,哪儿发财去?”他吹到兴头上,用汗津津的胳膊肘捅了捅我。

     “深圳。

    ”我惜字如金,把包往怀里又搂紧了些。

     “哟!特区!”他眼睛一亮,像是找到了新听众,“看你这打扮,文化人啊!是单位派过去的干部?” “搞点研究。

    ”我含糊其辞,心里盘算着这套快要发霉的说辞,在这地方还能唬住几个人。

     “研究好啊!研究原子弹还是茶叶蛋?”他夸张地一拍大腿,翘起二郎腿,露出袜子破了个洞的脚脖子,“我跟你说,现在这世道,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光有文化顶屁用,得敢干!深圳那地方,遍地是黄金,就看你腰弯得下去不,脸皮够不够厚!” 我配合地点点头,没接茬。

    这套“发财心经”,我在重庆码头、成都茶馆里听得耳朵都快起老茧了。

    每个人都说黄金遍地,却没一个人告诉我,这黄金得用啥去换。

     火车咣当了两天一夜,像个喘着粗气的老人,终于在一个闷热的午后瘫在了深圳站。

    人潮像开闸的洪水,把我从车门里喷涌而出。

    一股湿热黏腻、夹杂着海腥味和尘土味的空气猛地糊了我一脸,差点让我背过气去。

     这就是深圳了。

    一九九六年的深圳。

    站前广场大得吓人,马路宽得能并排跑马。

    放眼望去,全是高耸入云的吊塔架子,钢筋森林拔地而起,打桩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

    整个城市就像一台被按了快进键的巨大机器,喧嚣、浮躁,却充满了蛮横的生机。

     我,陈默,一个前大学副教授,现在的破产倒爷,提着个快散架的破包,站在这片热火朝天的水泥森林里,兜里仅揣着三百来块的“巨款”,感觉自己活像个误入现代化屠宰场的教书先生,浑身都不对劲。

     当务之急,是给自己找个耗子窝。

    打车是万万不敢的,那表跳得比我心脏还快。

    拦住个行色匆匆的路人,挤出个笑脸打听哪有便宜旅馆。

    那人穿着皱巴巴的西装,夹着个公文包,眼神里带着点看乡下亲戚的怜悯,上下扫我两眼,甩给我一句:“去上沙村睇睇啦,打工仔都住嗰边。

    ” 上沙村,就是传说中的城中村。

    跟马路对面光鲜亮丽的高楼大厦一比,这里简直就是被时代快车遗忘的阴暗角落。

    巷子窄得两个人对面过得侧身,头顶是密密麻麻、蜘蛛网一样的电线,晾衣竿从两边窗户伸出来,挂满了各色衣服,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