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脉冲的非对称解读

关灯
屏幕上的文字如萤火般明灭不定。

     “欢迎回家,继承者。

    ” 苏羽的手指悬在控制台上方,微微颤抖。

    实验室的冷光映在她脸上,倒计时在角落无声跳动:二十三小时十七分。

    她盯着那行字,父亲的脸在记忆深处浮现——不是官方档案里那张严肃的证件照,而是他俯身在书桌前,铅笔在演算纸角落轻轻画下螺旋的模样。

     她调出脉冲结构的原始数据流。

     无数光点在三维投影中流转,形成复杂的几何图案。

    它们既非二进制代码的直线排列,也非人类语言的多层嵌套。

    这些光点以某种非欧几里得几何的关系组合,每一次重组都遵循着看不见的数学规律。

     苏羽将父亲留下的螺旋标记叠加到数据流中。

     脉冲结构突然产生微妙变化。

    原本对称的几何图形开始偏移,某些区域的光点密度增加,其他区域则变得稀疏。

    这不是随机波动,而是有意识的自我调整。

     她记录下这一现象,标注为“非对称自修复性”。

     当外部干扰出现时,脉冲不是简单地抵抗或崩溃,而是通过改变自身结构来维持核心信息的完整。

    就像生物体对伤口的反应,不是阻止破坏,而是立即开始修复过程。

     苏羽放大其中一个片段。

     数百个光点组成一个二十面体结构。

    当她尝试用算法解析其编码规则时,二十面体悄然转变为更复杂的多面体,新的几何关系自动生成,完美避开了她的分析工具。

     这不是防御。

    这是对话。

     她改变策略,不再试图破解,而是观察脉冲如何回应她的每一个动作。

    每一次敲击键盘,每一次调整参数,脉冲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构变化。

    这种互动超越了简单的刺激-反应模式,更像是一种语言习得过程——它在学习她的思维习惯,适应她的研究方式。

     倒计时显示二十二小时零三分。

     苏羽感到一阵眩晕。

    她起身走向休息区,在咖啡机前停下。

    镜子里,她的面容似乎有些陌生。

    眼角的角度,嘴唇的曲线,都有种说不出的异样。

     陈明远的警告在耳边回响。

     她摇摇头,将这感觉归因于疲劳。

    咖啡的苦涩让她稍微清醒。

    回到控制台前,她开始比对父亲的研究笔记与实时脉冲数据。

     那些她曾经认为是理论推演的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