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防弹衣编号溯源:军工企业瀚海重工的隐秘线
关灯
小
中
大
撞的声音,像是枪械或刀具的声音,而且货箱特别重,两个人都抬不动,不像是普通的战术装备。
” 为了验证江澈的说法,林砚让技术科调取瀚海重工的税务报表和设备采购记录。
报表显示,2020年到2022年期间,瀚海重工有三笔“特殊材料采购款”,金额分别是1200万、1800万、2300万,备注栏里只写着“用于研发项目”,没有具体材料名称。
而在2021年的一笔采购记录里,备注栏的最末尾有一串被涂抹过的代码,技术科用图像修复技术处理后,显示出“G-741-03-120”的字样。
“‘G’应该是‘石墨烯’的拼音首字母。
”小林指着代码,“‘120’很可能是采购数量,结合这件防弹衣的编号‘HH-ZJ-741-03’,说明2021年采购的这批石墨烯材料,就是用来生产741批次战术装备的,而且至少生产了120件。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林砚立刻联系市局经侦科,让他们核查这三笔“特殊材料采购款”的资金流向。
半小时后,经侦科的回复传来:资金最终都流向了一家名为“盛达商贸”的空壳公司,而这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瀚海重工董事长顾振雄的远房侄子顾明。
“典型的左手倒右手。
”林砚冷笑一声,“用空壳公司走账,掩盖材料的真实用途,看来这个741生产线,藏着顾振雄不少秘密。
” 为了获取更多线索,江澈联系上了当年在瀚海重工认识的线人老吴。
老吴现在在郊区开了一家小超市,远离了军工圈,但提到瀚海重工,声音还是忍不住发颤:“小江啊,那‘741’生产线可碰不得,是顾振雄亲自盯着的,车间里的工人都是签了保密协议的,而且每三个月就换一批,没人知道里面到底在生产什么。
” “你有没有听说过和‘741’相关的人员失踪?”林砚接过江澈的手机,直接问道——死者身份还没确认,或许和741生产线的人员有关。
老吴沉默了几秒,像是在犹豫要不要说。
“2021年冬天,有个负责741生产线质检的工程师,叫张磊,突然就失踪了。
”他的声音压得更低,“当时顾振雄对外说他跳槽去了国外,但我听说,张磊失踪前曾找过顾振雄,好像是发现了什么不对劲的地方,还和顾振雄吵了一架。
” 林砚心里一动,让技术科调取张磊的资料。
资料显示,张磊今年35岁,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材料工程专业,2020年入职瀚海重工,2021年12月失踪,至今下落不明。
“把死者的DNA和张磊的家属DNA做比对。
”她对小林说,“如果死者是张磊,那这件防弹衣很可能就是他从741生产线带出来的证据。
” 就在这时,小林在防弹衣的夹层里发现了一根细微的金属线。
金属线直径只有0.5毫米,颜色和石墨烯纤维接近,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小林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金属线抽出来,发现线的一端连着一个微型芯片,芯片的大小只有指甲盖的一半,上面刻着的编号和标签完全一致:“HH-ZJ-741-03”。
“这是定位芯片。
”技术科的小徐立刻将芯片接入电脑,开始破解数据,“是军工级别的无源芯片,不需要电池,只要有信号就能定位,续航能达到10年以上。
”电脑屏幕上的数据流快速滚动,几分钟后,定位记录跳了出来——最后一次定位信号来自瀚海重工实验楼B座的12层,时间是案发前48小时,也就是10月15日晚上8点15分。
“实验楼B座12层,是顾振雄的私人实验室。
”江澈的眼神变得凝重,“我当年卧底时,曾远远见过那层楼的门口,有四个保安24小时值守,而且需要指纹+虹膜双重验证才能进入,普通人根本靠近不了。
” 林砚看着屏幕上的定位记录,又看了看那件防弹衣,突然意识到一个关键问题:“如果死者是张磊,他为什么要把这件防弹衣带在身上?而且还用来裹尸——不对,应该是
” 为了验证江澈的说法,林砚让技术科调取瀚海重工的税务报表和设备采购记录。
报表显示,2020年到2022年期间,瀚海重工有三笔“特殊材料采购款”,金额分别是1200万、1800万、2300万,备注栏里只写着“用于研发项目”,没有具体材料名称。
而在2021年的一笔采购记录里,备注栏的最末尾有一串被涂抹过的代码,技术科用图像修复技术处理后,显示出“G-741-03-120”的字样。
“‘G’应该是‘石墨烯’的拼音首字母。
”小林指着代码,“‘120’很可能是采购数量,结合这件防弹衣的编号‘HH-ZJ-741-03’,说明2021年采购的这批石墨烯材料,就是用来生产741批次战术装备的,而且至少生产了120件。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林砚立刻联系市局经侦科,让他们核查这三笔“特殊材料采购款”的资金流向。
半小时后,经侦科的回复传来:资金最终都流向了一家名为“盛达商贸”的空壳公司,而这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瀚海重工董事长顾振雄的远房侄子顾明。
“典型的左手倒右手。
”林砚冷笑一声,“用空壳公司走账,掩盖材料的真实用途,看来这个741生产线,藏着顾振雄不少秘密。
” 为了获取更多线索,江澈联系上了当年在瀚海重工认识的线人老吴。
老吴现在在郊区开了一家小超市,远离了军工圈,但提到瀚海重工,声音还是忍不住发颤:“小江啊,那‘741’生产线可碰不得,是顾振雄亲自盯着的,车间里的工人都是签了保密协议的,而且每三个月就换一批,没人知道里面到底在生产什么。
” “你有没有听说过和‘741’相关的人员失踪?”林砚接过江澈的手机,直接问道——死者身份还没确认,或许和741生产线的人员有关。
老吴沉默了几秒,像是在犹豫要不要说。
“2021年冬天,有个负责741生产线质检的工程师,叫张磊,突然就失踪了。
”他的声音压得更低,“当时顾振雄对外说他跳槽去了国外,但我听说,张磊失踪前曾找过顾振雄,好像是发现了什么不对劲的地方,还和顾振雄吵了一架。
” 林砚心里一动,让技术科调取张磊的资料。
资料显示,张磊今年35岁,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材料工程专业,2020年入职瀚海重工,2021年12月失踪,至今下落不明。
“把死者的DNA和张磊的家属DNA做比对。
”她对小林说,“如果死者是张磊,那这件防弹衣很可能就是他从741生产线带出来的证据。
” 就在这时,小林在防弹衣的夹层里发现了一根细微的金属线。
金属线直径只有0.5毫米,颜色和石墨烯纤维接近,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小林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金属线抽出来,发现线的一端连着一个微型芯片,芯片的大小只有指甲盖的一半,上面刻着的编号和标签完全一致:“HH-ZJ-741-03”。
“这是定位芯片。
”技术科的小徐立刻将芯片接入电脑,开始破解数据,“是军工级别的无源芯片,不需要电池,只要有信号就能定位,续航能达到10年以上。
”电脑屏幕上的数据流快速滚动,几分钟后,定位记录跳了出来——最后一次定位信号来自瀚海重工实验楼B座的12层,时间是案发前48小时,也就是10月15日晚上8点15分。
“实验楼B座12层,是顾振雄的私人实验室。
”江澈的眼神变得凝重,“我当年卧底时,曾远远见过那层楼的门口,有四个保安24小时值守,而且需要指纹+虹膜双重验证才能进入,普通人根本靠近不了。
” 林砚看着屏幕上的定位记录,又看了看那件防弹衣,突然意识到一个关键问题:“如果死者是张磊,他为什么要把这件防弹衣带在身上?而且还用来裹尸——不对,应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