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y-327药物的早期副作用:受害者的异常症状

关灯
省厅物证鉴定中心的液相色谱仪还在发出低沉的嗡鸣,林砚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峰形曲线,指尖在桌面轻轻敲击。

    刚刚复原的监控录像里,陈安被赵天成接走时攥紧小熊玩偶的手,与此刻检测报告上的异常数据重叠在一起,让他心头沉甸甸的。

     “林顾问,Y-327早期实验的毒理学分析结果出来了。

    ”技术人员小王将一份厚厚的报告递过来,指着其中一页的病理切片照片,“你看这些神经元细胞,出现了明显的凋亡坏死,突触间隙异常扩张,这与我们在前三起受害者体内发现的病变特征完全一致。

    ” 林砚的目光落在“症状表现”一栏,一行行文字触目惊心:“初期:情绪波动异常、记忆碎片化缺失;中期:肢体不受控抽搐、幻听幻视;晚期:意识模糊、脏器功能衰竭……”他突然想起第二起受害者的尸检报告,死者指甲缝里残留的皮肤组织,正是自己抓挠产生的。

     “联系临床医院的神经科专家。

    ”林砚立刻起身,“我们需要知道这些症状的发展周期,以及是否存在特异性表现——比如与六芒星标记相关的仪式化行为。

    ” 江澈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刚调取的病历档案:“查到了,五年前医疗事故的三名死者,生前都在瀚海重工旗下的附属医院就诊过,主诉症状全是‘不明原因的情绪失控’和‘记忆断片’。

    当时的诊断是‘精神分裂症早期’,但用药记录里没有任何抗精神类药物,反而有几笔‘营养制剂’的处方,处方医生是已经失踪的张医生。

    ” “营养制剂?”林砚接过处方单,上面的药品编号被刻意涂改过,“查这个编号,瀚海重工的内部药品目录里一定有记录。

    ” 小王立刻登录瀚海重工的内部数据库,半小时后发出一声惊呼:“找到了!这个编号对应的不是营养制剂,是Y-327的早期临床试验用药,剂量是现在查获版本的三倍!” 神经科专家很快赶到,看着病理切片和症状记录,眉头越皱越紧:“这种神经元损伤模式很特殊,不是常规药物副作用。

    你们看,病变主要集中在负责情绪调节和记忆储存的海马体区域,而且损伤程度呈现明显的阶段性——这更像是一种被刻意设计的‘渐进式破坏’。

    ” 他指着报告上的时间线补充道:“从用药到出现晚期症状,大约需要18个月。

    但如果是儿童或体质较弱的人,这个周期会缩短到9个月。

    而且,部分患者在中期会出现‘强迫性仪式行为’,比如反复画某种符号、固定时间做某件事,这可能就是凶手选择六芒星标记的原因——受害者的症状本身就为他提供了‘灵感’。

    ” 林砚的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片段:童年时在孤儿院,有个大他两岁的男孩,总是在墙角反复画一个六角星,嘴里念念有词,后来那个男孩突然消失了。

    “那个男孩的症状,是不是和这个很像?”他急切地问道。

     专家点头:“非常吻合。

    强迫性仪式行为是海马体损伤后的典型表现之一,患者会通过重复某种动作获得短暂的心理慰藉。

    如果凶手本身就是实验的参与者或知情者,他很可能利用了这一点,将受害者的病理症状转化为自己的作案标记。

    ” 江澈突然想起第三起受害者——那位参与过五年前医疗事故的护士,她的社交账号里有一条半年前的动态:“最近总是控制不住地画星星,晚上睡不着,总觉得有人在盯着我……”当时这条动态被当成了精神压力过大的吐槽,现在看来,正是Y-327副作用的中期表现。

     “立刻排查所有与五年前医疗事故相关的人员,包括医护、患者、家属。

    ”江澈当即下令,“重点关注有情绪异常、记忆缺失、强迫性行为等症状的人,他们可能是潜在的受害者,也可能掌握着实验的关键线索。

    ” 排查工作连夜展开。

    第二天清晨,侦查员带来了一个重要线索:五年前医疗事故中一名患者的家属李女士,最近半年出现了严重的幻听和肢体抽搐,并且总是在每月17号(医疗事故发生日)那天,在自家门口画一个六芒星。

    更关键的是,她的丈夫——一位前瀚海重工的工程师,在三年前“意外”身亡,死前也曾长期服用所谓的“营养制剂”。

     林砚和江澈立刻赶到李女士家。

    推开房门,一股浓重的药味扑面而来,客厅的墙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六芒星涂鸦,李女士蜷缩在沙发上,眼神涣散,嘴里反复念叨着:“星星……他们要来了……实验……不能停……” 看到穿着警服的两人,李女士突然激动起来,猛地扑过来抓住林砚的手臂:“你也是实验体对不对?我看到你身上有星星的印记!他们骗我们,说那是治病的药,其实是让我们变成怪物!” 江澈连忙安抚她的情绪,林砚则注意到她手腕上有一圈淡淡的疤痕:“这是怎么来的?” 李女士的眼神变得恐惧:“他们给我打针,在我身上装芯片,说这样能‘监测病情’。

    但我能感觉到,那个东西在我身体里动,它在控制我的想法……我丈夫发现了真相,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