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惊鸿一舞惊四座,暗箭难防巧拆解
关灯
小
中
大
,神态倨傲却不失礼数,给老太君请了安,又宣了贵妃的口谕,无非是些福寿安康的吉利话。
等赏赐的锦盒打开,众人又是一阵吸气——里面竟是一尊和田玉的寿星像,玉质温润,雕工精巧,比沈知意那支步摇更显贵重。
“贵妃娘娘还说,”李嬷嬷扫了眼席间,目光在沈知意身上停了停,“听闻侯府大小姐知书达理,孝顺长辈,特赏了一匹云锦,让大小姐做件新衣裳。
” 这话一出,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沈知意身上,有惊讶,有羡慕,还有嫉妒。
柳氏的脸白得像纸,沈清柔手里的琵琶“咚”一声掉在地上,幸好铺着地毯没摔碎,可那狼狈的样子,惹得旁边几位夫人捂嘴偷笑。
沈知意从容起身谢恩,接过那匹流光溢彩的云锦,声音清朗:“多谢贵妃娘娘厚爱,孙女儿定当铭记于心,日后更要尽心侍奉祖母。
” 李嬷嬷满意地点点头,又跟老太君说了几句闲话,临走时特意拍了拍沈知意的手:“大小姐好气度,将来定是有福气的。
” 这一巴掌拍得极有分量,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位沈大小姐怕是得了宫里的青睐。
柳氏母女的脸色越发难看,连带着大夫人王氏看沈知意的眼神都多了几分探究——这个女儿,好像真的跟从前不一样了。
李嬷嬷走后,寿宴的气氛更热络了。
各家女眷借着敬酒的由头,纷纷来跟沈知意搭话,从前对她避之不及的几位贵女,如今也凑上前来,一口一个“知意姐姐”,亲热得像是多年的手帕交。
沈知意应付得游刃有余,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微笑,心里却在盘算着接下来的戏码。
果然,酒过三巡,柳氏就笑着起身:“老夫人,今儿是您的好日子,清柔练了支新曲子,想给您助助兴,您看?” 老太君正高兴,当即点头:“好啊,让三丫头弹来听听。
” 沈清柔抱着琵琶走到戏台中央,深吸一口气,指尖拨动琴弦。
她的琵琶弹得确实不错,一曲《金蛇狂舞》弹得热闹欢快,引得席间众人纷纷叫好。
沈知意端着茶杯,看似在听曲,眼角的余光却瞥见戏台西北角的红毡动了动——有人在底下搞小动作了。
一曲终了,沈清柔得意地福了福身,目光挑衅地看向沈知意:“姐姐从前在府里时,不是最擅长跳舞吗?今日祖母大寿,姐姐何不跳一支,让我们开开眼界?” 柳氏立刻附和:“是啊,知意,你刚回来,也该让大家瞧瞧你的本事。
” 周围顿时响起一片附和声。
沈知意放下茶杯,慢悠悠地站起身:“既然三妹妹盛情相邀,那我就献丑了。
” 她走上戏台,月光色的裙摆扫过红毡,果然在西北角感觉到脚下一软,像是踩着了什么机关。
她不动声色地往旁边挪了半步,避开那处陷阱,对着老太君盈盈一拜:“孙女儿为祖母跳一支《鹤鸣九皋》,祝祖母松鹤延年,福寿安康。
” 话音刚落,就有小厮捧着香炉上来,燃了三支清雅的檀香。
沈知意舒展衣袖,随着无形的节拍翩翩起舞。
她的舞姿不像京中贵女那般讲究规矩,却带着一种山野间的灵动与舒展,时而如鹤鸟振翅,时而如清风拂柳,月白的裙摆在烛火下翻飞,竟真如月光中一只欲飞的仙鹤。
席间众人都看呆了,连老太君都忍不住抚着胡须点头。
沈清柔站在台下,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悄悄往戏台侧面使了个眼色——那里藏着她让丫鬟准备的“好东西”。
沈知意眼角的余光瞥见一个穿着灰衣的小丫鬟,正鬼鬼祟祟地往戏台边的铜鹤里倒什么东西,那铜鹤是用来点香的,若是倒进去的是辣椒粉之类的东西,被热气一蒸,她这舞怕是就跳不成了。
她脚步不停,借着一个旋身的动作,藏在袖中的银针悄无声息地飞了出去,正好落在那小丫鬟的手腕上。
小丫鬟“哎哟”一声,手里的罐子掉在地上,撒了一地的辣椒粉,呛得她直打喷嚏,很快就被巡逻的婆子发现,扭着送去了大夫人那里。
柳氏在台下看得真切,气得差点把手里的茶杯捏碎。
沈清柔更是急得额头冒汗,又往另一个方向递了个眼色——那是她最后的招数,让戏班的人在伴奏时故意加快节奏,让沈知意跟不上拍子,当众出丑。
果然,原本舒缓的乐声突然急促起来,笛子和琵琶的调子都快了一倍。
台下有人察觉到不对,开始窃窃私语。
沈清柔得意地勾起嘴角,看你怎么接! 谁知沈知意却像是早有准备,脚步一转,竟顺着快节奏跳起了另一支舞。
那舞姿不再是仙鹤的优雅,反而带着一种热烈的奔放,像是山野间的篝火,每一个转身、每一次跳跃都充满了力量与活力,与急促的乐声配合得天衣无缝,甚至比之前的慢舞更让人惊艳。
“这……这是什么舞?”有位老夫人看得目瞪口呆。
“瞧着像是西域的胡旋舞,可又比胡旋舞多了几分灵气!” 沈知意跳到兴头上,忽然一个旋身,足尖轻点,竟借着惯性飞上了戏台旁边的横梁,月白的裙摆垂落下来,如同一朵盛开的雪莲。
她在横梁上站稳,对着台下的老太君微微一笑,忽然从发间取下一支金簪,对着戏台角落的一根绳子轻轻一挑。
等赏赐的锦盒打开,众人又是一阵吸气——里面竟是一尊和田玉的寿星像,玉质温润,雕工精巧,比沈知意那支步摇更显贵重。
“贵妃娘娘还说,”李嬷嬷扫了眼席间,目光在沈知意身上停了停,“听闻侯府大小姐知书达理,孝顺长辈,特赏了一匹云锦,让大小姐做件新衣裳。
” 这话一出,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沈知意身上,有惊讶,有羡慕,还有嫉妒。
柳氏的脸白得像纸,沈清柔手里的琵琶“咚”一声掉在地上,幸好铺着地毯没摔碎,可那狼狈的样子,惹得旁边几位夫人捂嘴偷笑。
沈知意从容起身谢恩,接过那匹流光溢彩的云锦,声音清朗:“多谢贵妃娘娘厚爱,孙女儿定当铭记于心,日后更要尽心侍奉祖母。
” 李嬷嬷满意地点点头,又跟老太君说了几句闲话,临走时特意拍了拍沈知意的手:“大小姐好气度,将来定是有福气的。
” 这一巴掌拍得极有分量,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位沈大小姐怕是得了宫里的青睐。
柳氏母女的脸色越发难看,连带着大夫人王氏看沈知意的眼神都多了几分探究——这个女儿,好像真的跟从前不一样了。
李嬷嬷走后,寿宴的气氛更热络了。
各家女眷借着敬酒的由头,纷纷来跟沈知意搭话,从前对她避之不及的几位贵女,如今也凑上前来,一口一个“知意姐姐”,亲热得像是多年的手帕交。
沈知意应付得游刃有余,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微笑,心里却在盘算着接下来的戏码。
果然,酒过三巡,柳氏就笑着起身:“老夫人,今儿是您的好日子,清柔练了支新曲子,想给您助助兴,您看?” 老太君正高兴,当即点头:“好啊,让三丫头弹来听听。
” 沈清柔抱着琵琶走到戏台中央,深吸一口气,指尖拨动琴弦。
她的琵琶弹得确实不错,一曲《金蛇狂舞》弹得热闹欢快,引得席间众人纷纷叫好。
沈知意端着茶杯,看似在听曲,眼角的余光却瞥见戏台西北角的红毡动了动——有人在底下搞小动作了。
一曲终了,沈清柔得意地福了福身,目光挑衅地看向沈知意:“姐姐从前在府里时,不是最擅长跳舞吗?今日祖母大寿,姐姐何不跳一支,让我们开开眼界?” 柳氏立刻附和:“是啊,知意,你刚回来,也该让大家瞧瞧你的本事。
” 周围顿时响起一片附和声。
沈知意放下茶杯,慢悠悠地站起身:“既然三妹妹盛情相邀,那我就献丑了。
” 她走上戏台,月光色的裙摆扫过红毡,果然在西北角感觉到脚下一软,像是踩着了什么机关。
她不动声色地往旁边挪了半步,避开那处陷阱,对着老太君盈盈一拜:“孙女儿为祖母跳一支《鹤鸣九皋》,祝祖母松鹤延年,福寿安康。
” 话音刚落,就有小厮捧着香炉上来,燃了三支清雅的檀香。
沈知意舒展衣袖,随着无形的节拍翩翩起舞。
她的舞姿不像京中贵女那般讲究规矩,却带着一种山野间的灵动与舒展,时而如鹤鸟振翅,时而如清风拂柳,月白的裙摆在烛火下翻飞,竟真如月光中一只欲飞的仙鹤。
席间众人都看呆了,连老太君都忍不住抚着胡须点头。
沈清柔站在台下,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悄悄往戏台侧面使了个眼色——那里藏着她让丫鬟准备的“好东西”。
沈知意眼角的余光瞥见一个穿着灰衣的小丫鬟,正鬼鬼祟祟地往戏台边的铜鹤里倒什么东西,那铜鹤是用来点香的,若是倒进去的是辣椒粉之类的东西,被热气一蒸,她这舞怕是就跳不成了。
她脚步不停,借着一个旋身的动作,藏在袖中的银针悄无声息地飞了出去,正好落在那小丫鬟的手腕上。
小丫鬟“哎哟”一声,手里的罐子掉在地上,撒了一地的辣椒粉,呛得她直打喷嚏,很快就被巡逻的婆子发现,扭着送去了大夫人那里。
柳氏在台下看得真切,气得差点把手里的茶杯捏碎。
沈清柔更是急得额头冒汗,又往另一个方向递了个眼色——那是她最后的招数,让戏班的人在伴奏时故意加快节奏,让沈知意跟不上拍子,当众出丑。
果然,原本舒缓的乐声突然急促起来,笛子和琵琶的调子都快了一倍。
台下有人察觉到不对,开始窃窃私语。
沈清柔得意地勾起嘴角,看你怎么接! 谁知沈知意却像是早有准备,脚步一转,竟顺着快节奏跳起了另一支舞。
那舞姿不再是仙鹤的优雅,反而带着一种热烈的奔放,像是山野间的篝火,每一个转身、每一次跳跃都充满了力量与活力,与急促的乐声配合得天衣无缝,甚至比之前的慢舞更让人惊艳。
“这……这是什么舞?”有位老夫人看得目瞪口呆。
“瞧着像是西域的胡旋舞,可又比胡旋舞多了几分灵气!” 沈知意跳到兴头上,忽然一个旋身,足尖轻点,竟借着惯性飞上了戏台旁边的横梁,月白的裙摆垂落下来,如同一朵盛开的雪莲。
她在横梁上站稳,对着台下的老太君微微一笑,忽然从发间取下一支金簪,对着戏台角落的一根绳子轻轻一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