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惊鸿一舞惊四座,暗箭难防巧拆解
关灯
小
中
大
暮春的风带着栀子花的甜香,卷着侯府门前挂着的走马灯穗子晃悠。
沈知意站在雕花廊下,望着庭院里被夜雨打落的几瓣海棠,指尖无意识地捻着刚绣好的荷包穗子——那穗子用的是极细的银线,在晨光里泛着冷白的光,倒像是谁淬了冰的眼神。
“姑娘,都备妥了。
”青黛捧着件月白软缎的舞衣进来,袖口沾着点胭脂,“方才去前院取首饰,见着三姑娘了,穿了件石榴红的褙子,说是要给老太君添喜气呢。
” 沈知意挑了挑眉。
今日是老太君的六十大寿,阖府上下张灯结彩,连廊下的鹦鹉都被教着说“福寿绵长”。
按说这种日子该是一团和气,可她昨儿夜里借着给老太君送安神汤的由头,分明听见二房的柳氏在东跨院跟人嘀咕,说要让三姑娘沈清柔在寿宴上“好好露一手”,压过她这个刚从庄子上回来的“野丫头”。
“露一手?”她对着菱花镜理了理鬓发,镜中的少女眉眼弯弯,眼底却藏着点促狭的笑意,“三妹妹的琵琶弹得是好,就是不知道今日能不能弹得安稳。
” 青黛伺候她换上舞衣,月白的料子上用银线绣着疏疏落落的兰草,走动时如月光流动,倒比那些满身珠翠的装扮更显清丽。
她对着镜中转了个圈,裙摆扬起时,藏在袖中的几枚银针轻轻晃了晃——那是她昨儿让小厮去铁匠铺打的,针尾淬了点麻药,不伤人命,却能让人瞬间失了力气,正好应付某些“意外”。
寿宴设在府里的揽月轩,轩前搭了个临时的戏台,底下摆着二十来张圆桌,京中稍有头脸的勋贵人家都派了女眷来贺寿。
沈知意跟着大夫人王氏刚走进轩门,就听见一阵低低的惊叹。
“这就是定北侯府的大小姐?前阵子听说在庄子上养身子,瞧着倒比从前更出挑了。
” “你看她那气度,哪里像在乡下待过的?方才进来时,脚步都没沾着地上的青苔呢。
” 她含笑颔首,目光扫过席间,正撞见沈清柔坐在二房那桌,手里捏着个白玉琵琶,见她看来,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笑,眼神里却淬着冰。
柳氏坐在旁边,正低声跟她说着什么,手指偷偷往戏台那边指了指。
沈知意心里了然。
这戏台上铺着厚厚的红毡,瞧着没什么异样,可她方才进门时特意留意了,西北角的毡子边缘比别处高了半寸,底下像是垫了什么东西——多半是柳氏母女预备的“惊喜”,想让她待会儿献艺时摔个出丑。
“知意来了,快到祖母身边来。
”老太君坐在主位上,穿着件织金的寿字锦袍,见着她就招手,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昨儿你送的那安神汤真好,老婆子我一夜没做梦。
” 她走上前依在老太君身边,声音软和:“祖母喜欢就好,孙女儿还怕手艺糙,入不了您的眼呢。
”说着,从袖中取出个锦盒,“这是孙女儿给您备的寿礼。
” 盒中是一支赤金点翠的步摇,翠羽用的是极罕见的孔雀蓝,在烛火下流转着莹光,最妙的是步摇顶端的珍珠,竟是颗天然的寿星佬模样,不用细看都能瞧见眉眼皱纹。
“这……这可是南海进贡的‘寿星珠’?”老太君眼睛一亮,捧着锦盒的手都有些抖,“去年宫里娘娘赏了一颗给安远侯老夫人,老婆子还念叨着稀罕,没想到你竟寻来了。
” 沈知意笑了笑。
这珠子哪是什么进贡的宝贝,是她前儿让暗卫去城外黑市淘的,据说原是个波斯商人的玩意儿,被她用半匹云锦换了来,又请京中最好的巧匠镶了步摇——对付老太君这种喜欢排场又念旧情的长辈,就得用这种“既稀罕又贴心”的招数。
果然,老太君当即就把步摇插在发髻上,拉着她的手跟席间众人炫耀:“你们瞧瞧,这是我大孙女给我寻的宝贝,比那些金元宝贴心多了!” 二房那桌的脸色顿时有些难看。
柳氏给沈清柔备的寿礼是支羊脂玉如意,原本以为能压过沈知意,此刻跟那支点翠步摇一比,倒显得平平无奇了。
沈清柔捏着琵琶的手指泛了白,柳氏在她耳边低骂了句“废物”,声音不大,却恰好能让旁边几桌的人听见。
沈知意假装没看见,转头跟老太君说起庄子上的趣事:“前儿我见着农户家的母鸡孵出了只小鹅,那母鸡还把小鹅护得紧,见着大鹅来就炸毛,逗得庄子上的人直笑。
” 老太君被逗得乐不可支,连带着旁边几位老夫人都跟着笑起来,气氛顿时活络了不少。
正说着,外面忽然传来一阵喧哗,只见管家匆匆进来,对着老太君行了个大礼:“老夫人,宫里来人了!说是贵妃娘娘听闻今日是您的寿辰,特意派了李嬷嬷来贺喜,还赏了东西呢!” 满座皆惊。
定北侯府虽说是勋贵,可近年来在朝中不算得势,宫里的贵妃娘娘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怎么会突然派人来贺寿? 沈知意心里却门儿清。
这李嬷嬷是她前儿让暗卫递了消息请过来的——当然不是真的请,而是“提醒”了李嬷嬷一句,去年她在城外救过的那个落难小官,如今已是贵妃娘娘跟前的红人,这话里的意思,明白人自然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嬷嬷穿着一身石青色的宫装
沈知意站在雕花廊下,望着庭院里被夜雨打落的几瓣海棠,指尖无意识地捻着刚绣好的荷包穗子——那穗子用的是极细的银线,在晨光里泛着冷白的光,倒像是谁淬了冰的眼神。
“姑娘,都备妥了。
”青黛捧着件月白软缎的舞衣进来,袖口沾着点胭脂,“方才去前院取首饰,见着三姑娘了,穿了件石榴红的褙子,说是要给老太君添喜气呢。
” 沈知意挑了挑眉。
今日是老太君的六十大寿,阖府上下张灯结彩,连廊下的鹦鹉都被教着说“福寿绵长”。
按说这种日子该是一团和气,可她昨儿夜里借着给老太君送安神汤的由头,分明听见二房的柳氏在东跨院跟人嘀咕,说要让三姑娘沈清柔在寿宴上“好好露一手”,压过她这个刚从庄子上回来的“野丫头”。
“露一手?”她对着菱花镜理了理鬓发,镜中的少女眉眼弯弯,眼底却藏着点促狭的笑意,“三妹妹的琵琶弹得是好,就是不知道今日能不能弹得安稳。
” 青黛伺候她换上舞衣,月白的料子上用银线绣着疏疏落落的兰草,走动时如月光流动,倒比那些满身珠翠的装扮更显清丽。
她对着镜中转了个圈,裙摆扬起时,藏在袖中的几枚银针轻轻晃了晃——那是她昨儿让小厮去铁匠铺打的,针尾淬了点麻药,不伤人命,却能让人瞬间失了力气,正好应付某些“意外”。
寿宴设在府里的揽月轩,轩前搭了个临时的戏台,底下摆着二十来张圆桌,京中稍有头脸的勋贵人家都派了女眷来贺寿。
沈知意跟着大夫人王氏刚走进轩门,就听见一阵低低的惊叹。
“这就是定北侯府的大小姐?前阵子听说在庄子上养身子,瞧着倒比从前更出挑了。
” “你看她那气度,哪里像在乡下待过的?方才进来时,脚步都没沾着地上的青苔呢。
” 她含笑颔首,目光扫过席间,正撞见沈清柔坐在二房那桌,手里捏着个白玉琵琶,见她看来,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笑,眼神里却淬着冰。
柳氏坐在旁边,正低声跟她说着什么,手指偷偷往戏台那边指了指。
沈知意心里了然。
这戏台上铺着厚厚的红毡,瞧着没什么异样,可她方才进门时特意留意了,西北角的毡子边缘比别处高了半寸,底下像是垫了什么东西——多半是柳氏母女预备的“惊喜”,想让她待会儿献艺时摔个出丑。
“知意来了,快到祖母身边来。
”老太君坐在主位上,穿着件织金的寿字锦袍,见着她就招手,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昨儿你送的那安神汤真好,老婆子我一夜没做梦。
” 她走上前依在老太君身边,声音软和:“祖母喜欢就好,孙女儿还怕手艺糙,入不了您的眼呢。
”说着,从袖中取出个锦盒,“这是孙女儿给您备的寿礼。
” 盒中是一支赤金点翠的步摇,翠羽用的是极罕见的孔雀蓝,在烛火下流转着莹光,最妙的是步摇顶端的珍珠,竟是颗天然的寿星佬模样,不用细看都能瞧见眉眼皱纹。
“这……这可是南海进贡的‘寿星珠’?”老太君眼睛一亮,捧着锦盒的手都有些抖,“去年宫里娘娘赏了一颗给安远侯老夫人,老婆子还念叨着稀罕,没想到你竟寻来了。
” 沈知意笑了笑。
这珠子哪是什么进贡的宝贝,是她前儿让暗卫去城外黑市淘的,据说原是个波斯商人的玩意儿,被她用半匹云锦换了来,又请京中最好的巧匠镶了步摇——对付老太君这种喜欢排场又念旧情的长辈,就得用这种“既稀罕又贴心”的招数。
果然,老太君当即就把步摇插在发髻上,拉着她的手跟席间众人炫耀:“你们瞧瞧,这是我大孙女给我寻的宝贝,比那些金元宝贴心多了!” 二房那桌的脸色顿时有些难看。
柳氏给沈清柔备的寿礼是支羊脂玉如意,原本以为能压过沈知意,此刻跟那支点翠步摇一比,倒显得平平无奇了。
沈清柔捏着琵琶的手指泛了白,柳氏在她耳边低骂了句“废物”,声音不大,却恰好能让旁边几桌的人听见。
沈知意假装没看见,转头跟老太君说起庄子上的趣事:“前儿我见着农户家的母鸡孵出了只小鹅,那母鸡还把小鹅护得紧,见着大鹅来就炸毛,逗得庄子上的人直笑。
” 老太君被逗得乐不可支,连带着旁边几位老夫人都跟着笑起来,气氛顿时活络了不少。
正说着,外面忽然传来一阵喧哗,只见管家匆匆进来,对着老太君行了个大礼:“老夫人,宫里来人了!说是贵妃娘娘听闻今日是您的寿辰,特意派了李嬷嬷来贺喜,还赏了东西呢!” 满座皆惊。
定北侯府虽说是勋贵,可近年来在朝中不算得势,宫里的贵妃娘娘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怎么会突然派人来贺寿? 沈知意心里却门儿清。
这李嬷嬷是她前儿让暗卫递了消息请过来的——当然不是真的请,而是“提醒”了李嬷嬷一句,去年她在城外救过的那个落难小官,如今已是贵妃娘娘跟前的红人,这话里的意思,明白人自然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嬷嬷穿着一身石青色的宫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