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深入了解
关灯
小
中
大
已经磨穿,脚趾头快露出来了。
这让我想起昨天在村小看到的情景——林老师用黑板擦敲着破课桌维持纪律,十几个孩子挤在两间窑洞里,冬天没有取暖设备,只能靠跺脚取暖。
我在笔记本上重重画了个五角星,旁边写着“教育硬件急需改善”。
父亲常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可在这里,“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正被现实狠狠撕扯着。
正午的日头晒得人头晕,我坐在土崖边啃干粮,背包里的水壶已经见了底。
远处的山坡上,一个老汉正赶着两头牛耕地,牛走得慢悠悠,老人挥鞭子的动作也有气无力。
我数了数,整个上午见到的劳动力不超过五个,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他们佝偻的身影在空旷的田野里显得格外孤单。
回到村委会时,王书记刚送完张大爷回来,裤腿上沾着泥点。
他往搪瓷缸里倒了半缸浓茶,茶叶梗在水里打着转:“泽岚,走了一上午,看出点啥门道没?” “王书记,我想不通。
”我拧开水壶喝了口凉水,嗓子干得发疼,“这么好的田怎么就荒了?年轻人为啥宁愿在外打工受气,也不回家种地?” 王书记猛灌了口茶,喉结滚动着:“不是不愿回,是回不来。
你算笔账,一亩地种玉米收五百斤,一斤八毛钱,除去种子化肥,落不了几个钱。
出去打工一个月挣三千,顶家里种十亩地。
再说路不好,收粮的压价,买化肥得雇驴车去镇上拉,一来一回就是一天。
”他掏出旱烟袋,火星在昏暗的窑洞里明灭,“前几年村里想搞苹果种植,苗子都栽上了,结果那年下大雨冲坏了路,熟透的果子运不出去,烂在地里心疼得人直掉泪,之后再没人敢种经济作物了。
” 我翻开笔记本,把走访的十二户人家情况列成表格:八户空巢老人,三户留守儿童,一户因病致贫。
在“共同诉求”那一栏,十二户都写着“修路”两个字。
这些歪歪扭扭的字迹,比任何汇报材料都更有说服力。
“王书记,我想先把修路的事定下来。
”我用铅笔在地图上画出路线,从村口主干道一直延伸到乡级公路,“路通了,农产品能运出去,农资能运进来,年轻人说不定就愿意回来了。
还有学校,我打算写份报告给县教育局,至少先解决过冬的取暖问题,再苦不能苦孩子,他们是村里的希望啊。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王书记的眼睛亮了起来,烟锅在桌腿上磕了磕:“泽岚,你真敢想?前几任
这让我想起昨天在村小看到的情景——林老师用黑板擦敲着破课桌维持纪律,十几个孩子挤在两间窑洞里,冬天没有取暖设备,只能靠跺脚取暖。
我在笔记本上重重画了个五角星,旁边写着“教育硬件急需改善”。
父亲常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可在这里,“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正被现实狠狠撕扯着。
正午的日头晒得人头晕,我坐在土崖边啃干粮,背包里的水壶已经见了底。
远处的山坡上,一个老汉正赶着两头牛耕地,牛走得慢悠悠,老人挥鞭子的动作也有气无力。
我数了数,整个上午见到的劳动力不超过五个,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他们佝偻的身影在空旷的田野里显得格外孤单。
回到村委会时,王书记刚送完张大爷回来,裤腿上沾着泥点。
他往搪瓷缸里倒了半缸浓茶,茶叶梗在水里打着转:“泽岚,走了一上午,看出点啥门道没?” “王书记,我想不通。
”我拧开水壶喝了口凉水,嗓子干得发疼,“这么好的田怎么就荒了?年轻人为啥宁愿在外打工受气,也不回家种地?” 王书记猛灌了口茶,喉结滚动着:“不是不愿回,是回不来。
你算笔账,一亩地种玉米收五百斤,一斤八毛钱,除去种子化肥,落不了几个钱。
出去打工一个月挣三千,顶家里种十亩地。
再说路不好,收粮的压价,买化肥得雇驴车去镇上拉,一来一回就是一天。
”他掏出旱烟袋,火星在昏暗的窑洞里明灭,“前几年村里想搞苹果种植,苗子都栽上了,结果那年下大雨冲坏了路,熟透的果子运不出去,烂在地里心疼得人直掉泪,之后再没人敢种经济作物了。
” 我翻开笔记本,把走访的十二户人家情况列成表格:八户空巢老人,三户留守儿童,一户因病致贫。
在“共同诉求”那一栏,十二户都写着“修路”两个字。
这些歪歪扭扭的字迹,比任何汇报材料都更有说服力。
“王书记,我想先把修路的事定下来。
”我用铅笔在地图上画出路线,从村口主干道一直延伸到乡级公路,“路通了,农产品能运出去,农资能运进来,年轻人说不定就愿意回来了。
还有学校,我打算写份报告给县教育局,至少先解决过冬的取暖问题,再苦不能苦孩子,他们是村里的希望啊。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王书记的眼睛亮了起来,烟锅在桌腿上磕了磕:“泽岚,你真敢想?前几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