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深入了解

关灯
干部也提过修路,可一听说要几十万就打了退堂鼓。

    ” “钱的事我来想办法。

    ”我指着笔记本上的数字,“我算过了,先修通主路需要三公里,村里能出劳力,省点机械费。

    我去县里跑交通局、扶贫办,再试试申请省里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

    实在不行,咱们就分段修,先保证救护车、收粮车能开进来。

    ”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地图上投下斑驳的光斑,那些被沟壑分割的村庄,仿佛在我的笔尖下慢慢连成一片。

     傍晚时我又去了村小,林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辅导作业。

    窑洞昏黄的煤油灯光下,孩子们的眼睛亮晶晶的,盯着课本上的插图出神。

    我蹲下来问那个中午遇见的小女孩:“想不想每天都能回家住?” 她咬着铅笔头点头:“想!奶奶说路修好了,爸爸就能开车回来接我了。

    ” 我摸了摸她的头,心里沉甸甸的。

    这些孩子的愿望如此简单,却被一条泥泞的土路阻隔了这么多年。

    王书记说得对,李家坳的穷根在路,可希望在孩子。

    我合上笔记本,封面上的地图似乎有了温度,那些标注着“撂荒地”“缺劳力”的符号,正在被“修路”“建校”的计划覆盖。

     夜幕降临时,我站在窑洞顶上望着村庄。

    零星的煤油灯光在黑暗中闪烁,像撒落在黄土坡上的星星。

    远处传来老人的咳嗽声和狗叫声,风穿过沟壑时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委屈。

    我知道修路的困难远超想象,资金、劳力、协调各方关系,每一步都可能碰壁。

    但当我想起那些布满老茧的手、磨穿的布鞋、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就觉得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

     回到窑洞时,王书记已经煮好了玉米粥。

    我们就着腌萝卜喝着粥,昏黄的灯光把两个影子投在墙上。

    “泽岚,你真打算干?”他的声音里带着不确定。

     我舀了一勺粥,玉米的香甜在舌尖散开:“王书记,您看这粥,要是路通了,就能用新玉米煮,孩子们还能喝上带糖的。

    ”墙上的影子点了点头,烟斗的火星明灭着,像在为这个决定点赞。

     夜深时我在灯下写修路申请报告,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和窗外的虫鸣形成奇妙的共鸣。

    笔记本上的表格里,“困难”一栏写得密密麻麻,但“解决办法”那栏,我正一笔一划地添上新的希望。

    李家坳的夜很静,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也能听见未来的种子,正在这片干涸的土地上悄悄发芽。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