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果干巧制,酸甜贮藏

关灯
好果子,张轩又拿起一把石刀——这是他用物质重组能力将普通石块打磨而成的,比部落里原本的石刀更锋利、更趁手。

    “第二步,要把果子处理干净。

    ”他拿起一颗野苹果,用石刀从中间切开,去掉里面的果核,再切成薄薄的片状,“像苹果、梨这种有核的果子,要先去核,再切成薄片,这样晒的时候容易干,也方便吃。

    ” 石刀锋利,张轩切果子的动作又快又稳,一片片苹果片厚薄均匀,像小扇子一样摊在干净的树叶上。

    叶和翠看得眼睛发亮,赶紧拿起石刀学着切,可刚开始总是掌握不好力度,要么切得太厚,要么切得太碎,还有人不小心切到了手。

    张轩见状,放慢动作,手把手教她们握刀的姿势和下刀的角度,“手指要蜷起来,别伸到刀刃前面,刀要斜着切,慢慢用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的耐心让妇女们渐渐放松下来,加上石刀确实好用,没过多久,大家就都能熟练地切果子了。

    野苹果、野梨被切成薄片,山葡萄则因为颗粒小,不需要切,只需要把葡萄串上的坏果摘掉,红果则切成两半,去掉里面细小的籽。

    一时间,土坯房旁的空地上,铺着的树叶上都摆满了处理好的果子,红红黄黄紫紫,像一幅色彩鲜艳的地毯,引得孩童们频频回头。

     “第三步,就是晒了。

    ”张轩指着不远处一块地势平坦、阳光充足的空地,那里没有树木遮挡,是部落里晒太阳的好地方,“我们要先搭几个架子,把切好的果子放在架子上晒,这样上下都能晒到太阳,干得更快,也不会沾到地上的泥土。

    ” 搭架子的活儿,张轩交给了部落里的几个青壮——岩、木、石(与部落首领同名的年轻小伙)。

    他用心灵感应将架子的样子传递给他们:用粗壮的树枝做支架,搭成一人高的长方形架子,再在架子上铺上细密的树枝编成的“席子”——这种树枝席子是之前织网时剩下的材料,正好用来铺果子。

     青壮们行动力很强,很快就砍来树枝,按照张轩的要求搭起了四个架子。

    树枝席子铺在架子上,平整又透气,叶和妇女们小心翼翼地将切好的果子铺在席子上,每一片都分开摆放,避免叠在一起晒不透。

    张轩在一旁指挥:“苹果片和梨片可以铺密一点,葡萄要铺得松一点,红果要把切开的一面朝上,这样更容易晒干。

    ” 阳光洒在果子上,很快就带来了暖意。

    叶蹲在架子旁,轻轻抚摸着一片苹果片,脸上满是期待:“轩神,这样晒多久才能好啊?” “大概要晒三四天,”张轩估算着秋季的日照时间,“每天早上把果子铺上去,中午太阳最烈的时候,要把果子翻一遍,让另一面也能晒到,傍晚太阳落山前,要把果子收起来,放在干净的陶盆里,盖上树叶,免得晚上受潮或者被野兽偷吃。

    ” “还要翻啊?”翠有些惊讶,在她看来,晒东西就是“一放了之”,没想到还有这么多讲究。

     “对,必须翻,”张轩点点头,“不翻的话,下面的一面晒不干,时间长了就会发霉。

    做果干和做熏肉一样,都要细心,一步都不能少。

    ” 接下来的几天,部落里的妇女们几乎都围着果干架子转。

    每天天刚亮,叶就带着大家把果子搬到架子上铺开;中午太阳升到头顶,她们就拿着小树枝,小心翼翼地给果子翻面,动作轻柔得像在照顾婴儿;傍晚太阳西斜,她们又赶紧把晒得半干的果子收进陶盆,搬进土坯房存放。

     部落里的孩童们也成了“小帮手”,他们虽然力气小,不能帮忙搬果子,但会主动在架子旁巡逻,赶走试图啄食果子的小鸟,还会提醒妇女们“太阳要到中间了,该翻果子啦”。

    老人们则坐在一旁,看着忙碌的晚辈和渐渐变干的果子,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们活了一辈子,从未想过野果还能这样“留住”,轩神带来的惊喜,总是一件接着一件。

     第三天下午,张轩路过果干架子时,叶兴奋地跑了过来,手里拿着几片晒得半干的苹果片:“轩神,您看!这果子真的变干了,摸起来软软的,一点都没烂!”她把苹果片递到张轩面前,阳光透过苹果片,能看到里面细密的纹理,带着淡淡的果香。

     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