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公司的体检表(二):解读利润表

关灯
韩风从资产负债表的数字迷宫中抬起头,窗外已是华灯初上。

    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心中却充满了一种解谜后的畅快。

    他终于能看懂一家公司在某个时间点上的“静态家底”了。

    然而,一个新的、更富动态的问题随之浮现:这家公司,是如何运用这些“家底”来赚钱的?它赚钱的效率如何?它的盈利能力是在增强还是在衰退? 这就像了解一个人,光知道他现在有多少财产和负债还不够,还必须知道他每年能挣多少钱,生活开销有多大,最终能存下多少。

    这份关于“挣钱”与“花钱”的成绩单,就是利润表。

     与反映“某一时点”财务状况的资产负债表不同,利润表描述的是一段“特定时期”(如一个季度、一年)的经营成果。

    它记录了公司在这段时间内,到底收入了多少钱,花掉了多少钱,最后净赚了多少钱。

    这是一部关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动态史诗。

     韩风决定沿用他理解资产负债表时的那套“常识代入法”。

    他想象自己经营着一家小小的奶茶店。

     “首先,我卖出奶茶,收到顾客的钱。

    这部分,就是我的营业收入,简称营收。

    ”他在笔记本上写下“营业收入”,并标注为“卖奶茶的总收入”。

     “但为了卖出这些奶茶,我有成本。

    ”他继续推演,“我需要买牛奶、茶叶、糖、杯子、吸管……这些直接构成产品实体的花费,就是营业成本。

    ” 一个关键的概念自然而然地浮现了。

    他用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得到的是什么? “这应该是我卖奶茶直接产生的、还没扣除其他杂费的‘毛利润’。

    ”他搜索确认,没错,毛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

     “但光有毛利润还不够。

    ”韩风思考着,“我的奶茶店还要付房租、付水电费、给店员发工资、可能还要在网上做点推广。

    这些不是为了某杯奶茶直接花费,但为了维持整个店运营的开销,就是期间费用吧?”他查阅资料,发现期间费用主要细分为: ·销售费用:打广告、促销、销售人员工资。

    对于他的奶茶店,可能就是发传单、在美团上做活动的花费。

     ·管理费用:管理人员工资、办公楼租金、办公用品、水电费。

    对于奶茶店,就是店长工资和店铺租金水电。

     ·研发费用:开发新奶茶配方的投入。

    对于科技公司,这是命脉;对于奶茶店,可能只是偶尔尝试新口味的材料损耗。

     ·财务费用:主要是贷款利息支出,或者存款利息收入。

     “所以,更真实的盈利画面应该是……”他计算着: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期间费用(销、管、研、财) 这个营业利润,才更真实地反映了他主营业务的实际赚钱能力。

     “然而,现实世界总有意外。

    ”韩风想到,他的奶茶店可能偶尔会收到政府的创业补贴(营业外收入),或者不小心打坏了一个昂贵的设备(营业外支出)。

    这些与主营业务无直接关系的收支,也需要计入。

    最后,他还得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在经过这一连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