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星火与远方

关灯
第十九章星火与远方 开春后的第一场跨部门会议上,晓冉带来了一份特别的报告。

    她指着柏林体验店的用户画像分析:“65岁以上的德国用户最常问的不是‘如何联网’,而是‘这台设备能像老座钟一样用十年吗’。

    ”这句话让会议室安静下来。

     林舟想起托马斯曾说过的话:“欧洲人对‘耐用’的执念,藏着对传统工艺的敬畏。

    ”他当即拍板:“把国内‘以旧换新’的售后模式升级,结合欧洲的维修文化,推出‘智能设备终身维护计划’——硬件坏了修,系统老了更,让技术像老家具一样能‘住’进生活里。

    ” 这个计划落地时,意外解决了北美市场的一个难题。

    当地团队正为智能床垫的退货率发愁,原因是老年人担心操作复杂。

    林舟让他们把“终身维护”包装成“一对一管家服务”,工程师定期上门调试,顺便教用户使用新功能。

    三个月后,退货率下降了47%。

     初夏的一天,林舟收到了一封来自非洲的邮件。

    发件人是内罗毕大学的学生,信里附着手绘的草图:“我们宿舍经常停电,能不能做一款带太阳能充电的迷你智能灯?”他立刻让研发组跟进,却在测试时遇到了麻烦——非洲的强紫外线会加速电池老化。

     这时,国内农村市场的经验派上了用场。

    团队借鉴了为偏远山区设计的“抗晒电池技术”,调整了太阳能板的角度和材质。

    当第一批“非洲定制款”智能灯发往内罗毕时,学生们拍来视频:昏黄的灯光下,他们用灯上的USB接口给手机充电,屏幕上正播放着中国的农业技术教学片。

     “原来技术的温度,是让不同角落的人都能被照亮。

    ”林舟在朋友圈写下这句话,配图是那盏带着非洲图腾纹样的智能灯。

     秋末,集团启动了“星火计划”——选拔十名年轻工程师去海外轮岗,晓冉第一个报了名。

    出发前,她抱着一摞用户手写反馈来找林舟:“这是柏林文化角收集的建议,有人说想在智能屏风上看到《千里江山图》的动态版。

    ” 林舟笑着递给她一个U盘:“这是研发部刚做完的‘文化算法’,能把传统纹样转化成动态壁纸,还能根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