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根系与天空

关灯
第二十一章根系与天空 新年刚过,林舟收到了一份来自国内非遗工坊的合作提案。

    匠人们希望用传统刺绣工艺装饰智能窗帘,却担心针脚会影响传感器灵敏度。

    林舟带着研发组立刻奔赴工坊,在绣娘们的绷架旁蹲了三天——他们最终找到了方案:把传感器藏在刺绣纹样的留白处,让牡丹的花瓣成为信号接收区。

     “这才是真正的‘锦上添花’。

    ”老绣娘抚摸着样品,窗帘随着她的手势缓缓展开,阳光透过绣着云纹的布料洒进来,传感器同步调节着室内亮度。

    这个“非遗智能系列”在春季发布时,不仅成了国内文创圈的焦点,更在米兰设计周上被评委评价为“让传统工艺有了呼吸的节奏”。

     三月的战略会上,晓冉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们能不能做一个‘全球用户共创平台’?让非洲的用户提需求,欧洲的设计师画草图,国内的工程师做研发。

    ”这个想法起初遭到质疑——跨文化沟通成本太高,但林舟想起那盏非洲定制款智能灯,当即拍板:“技术能联网,创意为什么不能?” 平台上线第一个月,就收到了来自27个国家的500多条建议。

    其中最特别的一条来自巴西:一位咖啡农希望智能温湿度计能识别咖啡豆的发酵阶段。

    团队联合当地农业专家开发了专属算法,当设备检测到咖啡豆进入最佳发酵期时,会用葡萄牙语语音提醒,还能自动推送当地收购市场的价格波动。

     “原来技术不止能走进城市,还能扎根土地。

    ”林舟看着巴西团队传回的视频——咖啡农们围着智能设备欢笑的样子,像极了老家村里用智能灌溉系统的乡亲。

    他让团队把这个案例纳入“乡村适配计划”,针对不同地区的农作物开发专属监测功能,从东南亚的橡胶园到南美的可可田,智能设备成了田间地头的“新农具”。

     初夏,托马斯带着柏林团队来访,特意带来了一本厚厚的用户日记。

    作者是位独居的德国老人,每天记录智能语音助手的“暖心瞬间”:“它记得我周三要去看医生,会提前提醒吃药;我说想念妻子做的苹果派,它就播放当年的厨房录音。

    ”老人在日记结尾写道:“这不是机器,是陪我说话的家人。

    ” 林舟把这本日记复印分发给每个部门。

    “技术的根要扎在人的需求里,”他在全员大会上说,“就像树一样,根系越深,越能抵挡风雨,也越能触碰到更高的天空。

    ”会后,研发部立刻启动“情感化交互”升级,给语音助手加入了“记忆功能”——能记住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