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肥羊要上门了

关灯
—— 苏墨没有半点犹豫,直接扣下扳机。

     噗…… 一声闷响,石原太雄当场毙命。

     这位曰军将领也算倒霉透顶。

     他本打算去一趟太原,正好赶上这支运输队出发,便顺道同行。

     谁料途中撞上了苏墨,稀里糊涂丢了性命。

     干掉石原后,苏墨立刻调转枪口,对着其余鬼子猛烈扫射。

     一个接一个的敌人应声倒地。

     几乎在同一时间,刘大壮和顺溜也带着人扑向敌军车队。

     他们穿着伪军制服,悄悄靠近卡车,等距离足够近时突然动手,打得小鬼子措手不及。

     啪啪啪…… 突突突…… 一阵混战过后,守在车边的曰本兵很快被全部清除。

     不到半个钟头,这支曰军中队就被彻底歼灭,连带一名将官也没能幸免。

     战斗结束,众人开始清理战场。

     由于那些鬼子先前服用了泻药,肚子闹得厉害,战斗力大打折扣,再加上苏墨这边突袭得手,打得对方毫无防备。

     因此,虽然端掉了一个中队,我方伤亡却很轻微——只牺牲了二十二人,轻伤三十多人。

     这样的战损比,已经算是极为理想了。

     收拾完残局,苏墨迫不及待地走向那两辆军用卡车,满脸喜色地喊道:“大壮,把篷布掀开,瞧瞧车上拉的都是啥好东西!” 哗啦—— 第一辆车上的帆布被猛地扯下,苏墨定睛一看,顿时愣住了。

     好家伙! 整车堆满了棉衣、军需品,最显眼的是整整十箱磺胺类消炎药。

     这类药是人工合成的抗菌药,最早在1932年由德国科学家多马克发现其疗效,三年后正式投入临床使用。

     它抗菌范围广、性质稳定、体内分布均匀,而且生产不需要粮食原料,产量高、种类多、价格便宜,便于携带和储备。

     不过也有缺点:容易产生耐药性,代谢产物乙酰化磺胺溶于水的能力差,容易在尿液中析出结晶,损伤肾脏。

     所以用药时必须控制剂量,配合小苏打,并大量饮水。

     但这对眼下来说都不是问题。

     关键是——发财了!真真切切地发了笔横财! 苏墨盯着那十口箱子,笑得合不拢嘴:“哈哈哈,没想到啊没想到,竟弄到这么多救命药,全是宝贝!” 这些磺胺有粉末状的,也有做成药丸的。

     早在1936年,这种药就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在抗生素尚未普及的年代,它是世界上最有效的杀菌药物之一。

     特别是在战场上,每名士兵都受过训练:受伤后第一时间往伤口撒上磺胺粉,防止感染恶化。

     正是靠着它,无数伤员得以保住性命。

     要知道,在青霉素还没有大规模应用之前,磺胺几乎是唯一的抗感染利器。

     青霉素——也就是盘尼西林——虽然是1928年弗莱明偶然发现的,但直到1940年才在实验室提取成功。

     喜欢抗战:队伍拉起来后,老李人麻了请大家收藏:()抗战:队伍拉起来后,老李人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