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郑卫之音?靡靡之音!

关灯
了个挑着柴禾的青年。

    青年二十来岁,穿着短褐,裤脚卷到膝盖,露出晒得黝黑的小腿,柴禾捆得紧实,压得扁担微微弯曲。

    青年比老伯有耐心些,停下来听他说话,可马骥刚蹦出“殷都”“亳城”这些商代地名,青年就摇了摇头,脸上满是茫然:“先生说的这些地方,小的听都没听过。

    俺们这是郑国地界,离洛邑不远,如今是周天子的天下,哪来的商王?” “郑国?周天子?”马骥心里咯噔一下——这么说,他穿到周朝了?是西周还是东周?他还想再问“洛邑在哪”“周天子管不管事”,青年却挑着柴禾走远了,嘴里还嘀咕:“这人穿得破破烂烂,说的话也奇奇怪怪,怕不是从山里跑出来的,连郑国都不知道。

    ” 他又试着问了几个路人,结果不是被躲开,就是被当成疯子。

    有个卖麦饼的摊主,马骥掏出兜里仅剩的两枚商代贝币,想换个饼吃,摊主接过贝币看了看,用手指搓了搓贝壳的边缘,又扔还给了他:“这破贝壳值甚么钱?俺这麦饼要三枚刀币才换,你这玩意儿,给俺俺都不要,还占地方。

    ” 太阳慢慢升到头顶,阳光晒得地面发烫,马骥蹲在路边的树荫下,揉着饿瘪的肚子,肚子里“咕咕”叫得不停,像是在抗议他连口饭都混不上。

    他摸了摸胸口的挂坠,那温温的振动还在继续,频率跟远处市集飘来的小调完美合上了,像在跟着那调子轻轻晃。

    这感觉跟在商代完全不一样:在商代,挂坠要么是感应青铜时的沉郁,要么是祭祀时的狂躁,从没这么轻快过,像是很喜欢这活泛的氛围,正悄悄吸着这像“风”一样流动的韵律,连带着他的心情都松快了些。

     一阵风吹过,带着那软乎乎的小调,马骥仔细听,歌词断断续续的,好像在唱“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女声的调子像浸了蜜的溪水,甜得人心里发暖。

    他忽然想起以前在历史课上学过的内容——周朝时,郑卫两地的民间音乐特别有名,好像叫“郑卫之音”,虽然被后世的儒家说是“靡靡之音”,但此刻听着,倒觉得比商朝的祭乐顺耳多了,至少透着股活人的气息。

     “得,就算不知道是东周还是西周,至少知道是周朝了,还不用怕被拉去祭天。

    ”马骥叹了口气,站起来拍了拍裤子上的土,“先想办法混口饭吃,再琢磨‘采风使’这个身份能不能用——毕竟这年头,没个正经名头,连块麦饼都换不到。

    ” 喜欢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请大家收藏:()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