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吗?

关灯
历经“外交社死”和“匪徒惊魂”后,马骥的“采风”之旅渐渐接近尾声。

    他的布包里装满了画满鬼画符的木片,有“劳动号子风”“甜蜜风”“吃货风”,还有他改编的“烧烤歌”“月亮之上”,肚子里也装满了各国的风土人情——郑国的麦饼、卫国的米酒、齐国的烤鱼,还有叶公府里“不可爱”的龙纹。

     这日午后,他走到一条河畔,河水清澈,岸边的柳树枝条垂到水面上,风一吹,轻轻摇摆。

    远远地,他看到一群人坐在石头上,像是在讨论什么,走近了才发现,为首的居然是之前在茶棚遇到的老者——孔子! 孔子身边跟着几个弟子,有的拿着竹简,有的捧着书箱,虽然依旧风尘仆仆,但孔子眼神中的忧思少了些,多了几分深邃平和。

    弟子们围在孔子身边,其中一个穿浅蓝色儒服的弟子问道:“先生,《诗》三百篇,内容繁杂,有言情,有讽谏,有战歌,不知先生如何评价?” 孔子坐在石头上,手里拿着一根柳枝,轻轻拂过水面,沉吟片刻,缓缓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像是在总结一部伟大的着作。

     马骥正好听到这句话,下意识停下了脚步。

    “思无邪?”他心里嘀咕起来,“全都纯洁无邪?好像……也不尽然吧?” 他脑子里闪过一路的见闻:郑卫之地的情歌,比如《野有蔓草》里的“邂逅相遇,与子偕臧”,明明很大胆直白,哪里“无邪”了?《硕鼠》里“逝将去女,适彼乐土”,满满的怨气,也不算“无邪”吧?还有《无衣》里的“与子同仇”,带着战争的血腥,跟“无邪”更是不搭边。

    这老爷子概括得也太绝对了吧? 他想上前跟孔子辩论,可又想起自己之前用“鸡汤”安慰孔子的事,觉得自己这点“半吊子”知识,肯定辩不过,只能在旁边默默听着。

     孔子似乎也注意到了他,转过头,对他微微颔首示意,目光在他身上停留片刻,像是看透了他心中的嘀咕,却只是宽容地笑了笑,并未多言——仿佛在说“你还小,不懂《诗》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