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标准化?秦朝早有iso!

关灯
机会来得很突然。

    这天早上,监工扛着鞭子走进营地,喊了声:“马骥、黑娃,还有你们几个,跟我走!去官营兵器作坊送铜锭和木料,今天不用搬仓库的粮!” 马骥心里一喜——终于不用扛粮了!他跟着监工和其他役夫,推着装满铜锭的木车,往营地边缘的作坊区走。

    还没到地方,就听到“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像一首杂乱却有节奏的歌,远远就能看到作坊区的烟囱冒着黑烟。

     一进作坊,马骥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这里不像他想象中的“小作坊”,而是分工明确的“大工厂”——东边的区域,工匠们围着熔炉,把铜锭倒进炉里,火光映得他们满脸通红;西边的区域,有人在锻造兵器胚件,大锤砸在铁块上,震得地面都微微发颤;中间的区域,工匠们拿着小锤和锉刀,仔细打磨兵器,还有人在组装弩机,动作熟练得像流水线上的工人。

     最让马骥惊讶的是,这里的兵器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他看到一堆刚铸好的弩机“悬刀”(扳机),整整齐齐地码在木架上,随手拿起两个对比,大小、形状、厚度,几乎分毫不差。

    旁边的三棱箭镞更是离谱,一个个寒光闪闪,棱角分明,像用机器复制出来的一样。

     “我靠……这是战国版流水线?标准化生产?!”马骥张大了嘴巴,手里的铜锭差点砸到脚。

    他在现代见过汽车生产线,没想到两千多年前的秦国,居然有类似的“标准化生产”。

     他忘了搬铜锭,眼睛发亮地四处打量。

    看到一个老工匠拿着铜尺,正在测量一根矛头的长度,嘴里还嘀咕着:“差了一黍之距,不行,得回炉重修。

    ” 马骥凑过去,惊叹道:“老丈,一黍(大概一分米)的误差都不行?这精度也太高了吧!” 老工匠抬起头,脸上满是皱纹,眼神却很锐利:“律法有定式,兵甲之器,皆需如法。

    不如法者,罚工师一甲,工匠戍边两年。

    谁敢怠慢?” 马骥恍然大悟——不是工匠自觉,是罚得狠!这简直是秦朝版的“ISO9001质量体系”,只不过“认证机构”是廷尉府,不合格的代价是罚钱、戍边。

     他激动地拉着黑娃,指着那些弩机和箭镞:“黑娃你看!标准化!模块化!通用件!这理念超前两千年!秦国早就有‘质量认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