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这个孩子,说不定真的能创造奇迹!

关灯
月的时间,他写出的楷书,已经颇具规模。

     字迹端庄雄健,比起那些学了数年的童生也毫不逊色,甚至犹有过之。

     周夫子时常会拿着苏明理的习作,细细观摩,赞不绝口,引得其他几个学长羡慕不已。

     除了经义和书法,周夫子也开始有意识地向苏明理灌输一些关于科举应试的初步知识。

     比如,如何理解题目,如何破题,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引用经典等等。

     虽然苏明理现在离真正的科举还很遥远。

     但周夫子显然已经将他视为自己科举梦想的延续,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自己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他。

     苏明理对这些也学得极快。

     他前世毕竟是过目不忘的文学博士天才,对文章的理解和写作技巧有着深厚的功底。

     虽然古代的八股文与现代论文截然不同。

     但其内在的逻辑思维和表达方式,却有相通之处。

     他能很快抓住周夫子讲解的要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形成独特的思路。

     周夫子对苏明理这种一点就透,一学就会的“开窍”状态,感到既欣慰又有些困惑。

     他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思索。

     这孩子的天赋,究竟从何而来? 莫非真是上天垂怜,特意降下此等麟儿,来光耀他这寂寥的门楣? 他甚至开始怀疑,苏明理是不是真的如他母亲所说。

     平日里只是喜欢看废纸,就能学到这般地步? 这背后,是否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 但无论如何,苏明理的优秀是毋庸置疑的。

     周夫子将所有的困惑都压在心底,只是更加用心地教导这个得意门生。

     期望他能早日成才,不负这一身惊世天赋。

     苏明理自然也察觉到了周夫子的些许异样,但他并未点破。

     他知道,自己的表现确实有些超乎寻常,引起老师的怀疑也在情理之中。

     他只能更加努力地学习,用实实在在的进步来回报老师的厚爱。

     同时也尽量让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一个“早慧神童”应有的范畴,避免太过惊世骇俗。

     这段时间,苏明理的生活变得异常充实而规律。

     每日清晨去学堂,聆听夫子教诲,与同窗切磋(主要是他指点别人)。

     午后练习书法,温习功课。

     傍晚回家,还会帮着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比如劈柴、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