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望断村口 秋来信至
关灯
小
中
大
子们一起,一坐就是大半天,眼巴巴地望着那条延伸向远方的、尘土飞扬的官道,期待着那熟悉的身影会突然出现在地平线上。
整个陈家沟,几乎家家如此。
村口的老槐树下,河边洗衣的石板上,甚至田间地头,成了妇孺们无声的守望点。
人们见面不再闲聊收成或家长里短,第一句话往往是:“有北边的信儿没?”或者“昨晚我又梦到我家那口子了,瘦了……”然后便是相对无言,唯有叹息。
一种共同的命运,将整个村庄紧紧联系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同一种焦灼的期盼和深切的忧虑。
陈彦将这一切看在眼里。
他身体虽小,灵魂却已成年,更能体会这份牵挂的沉重与煎熬。
他无法像真正孩童那样哭闹索要父亲,只能用自己的方式给予家人慰藉。
他会摇摇晃晃地走到奶奶身边,用小手轻轻拉她的衣角;会在爷爷抽烟发呆时,安安静静地坐在他脚边;夜里则会依偎在母亲怀里,用自己温软的小身体去暖和她因恐惧而有些冰凉的手脚。
他清晰地记得父亲临走前那坚实的拥抱和殷切的期望,那份沉甸甸的父爱,是他两世为人都极其珍惜的温暖。
他在心里默默祈祷,祈祷父亲和二叔能平安归来。
时间,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守望和煎熬中,缓慢地流逝。
秋去冬来,寒风凛冽,大雪覆盖了原野,将那条通往北方的官道彻底掩埋,也仿佛冻住了所有人的希望。
漫长的冬天过去,冰雪消融,春芽萌发,又到夏日炎炎……转眼,已是半年过去。
北方的消息并非全无,但都是些模糊不清、道听途说的传闻。
有时会有狼狈的伤兵或信使从官道上疾驰而过,带来只言片语,往往引得全村人心惶惶。
有人说匈奴人凶悍无比,已经打到了哪里哪里;又有人说朝廷大军英勇,已经挡住了敌人……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每一次消息传来,都在村民们本就紧绷的心弦上又加重了几分力道,却从无确切准信。
直到夏末秋初的一天,村里唯一识字的老童生,被里正请去了府城一趟。
回来时,他带回了最新的官府邸报和一些相对准确的消息。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整个陈家沟,也传到了陈家院里。
“……北边确实打了几场硬仗,初期是小有失利,丢了些边陲镇堡……”老童生被激动的人群围在中间,尽量用大家能听懂的话复述着,“但朝廷反应过来了!镇国公爷亲自率军驰援,稳住了阵脚!如今镇国公爷固守涿郡大城,凭借坚城利弩,匈奴人攻了几次,死伤惨重,
整个陈家沟,几乎家家如此。
村口的老槐树下,河边洗衣的石板上,甚至田间地头,成了妇孺们无声的守望点。
人们见面不再闲聊收成或家长里短,第一句话往往是:“有北边的信儿没?”或者“昨晚我又梦到我家那口子了,瘦了……”然后便是相对无言,唯有叹息。
一种共同的命运,将整个村庄紧紧联系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同一种焦灼的期盼和深切的忧虑。
陈彦将这一切看在眼里。
他身体虽小,灵魂却已成年,更能体会这份牵挂的沉重与煎熬。
他无法像真正孩童那样哭闹索要父亲,只能用自己的方式给予家人慰藉。
他会摇摇晃晃地走到奶奶身边,用小手轻轻拉她的衣角;会在爷爷抽烟发呆时,安安静静地坐在他脚边;夜里则会依偎在母亲怀里,用自己温软的小身体去暖和她因恐惧而有些冰凉的手脚。
他清晰地记得父亲临走前那坚实的拥抱和殷切的期望,那份沉甸甸的父爱,是他两世为人都极其珍惜的温暖。
他在心里默默祈祷,祈祷父亲和二叔能平安归来。
时间,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守望和煎熬中,缓慢地流逝。
秋去冬来,寒风凛冽,大雪覆盖了原野,将那条通往北方的官道彻底掩埋,也仿佛冻住了所有人的希望。
漫长的冬天过去,冰雪消融,春芽萌发,又到夏日炎炎……转眼,已是半年过去。
北方的消息并非全无,但都是些模糊不清、道听途说的传闻。
有时会有狼狈的伤兵或信使从官道上疾驰而过,带来只言片语,往往引得全村人心惶惶。
有人说匈奴人凶悍无比,已经打到了哪里哪里;又有人说朝廷大军英勇,已经挡住了敌人……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每一次消息传来,都在村民们本就紧绷的心弦上又加重了几分力道,却从无确切准信。
直到夏末秋初的一天,村里唯一识字的老童生,被里正请去了府城一趟。
回来时,他带回了最新的官府邸报和一些相对准确的消息。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整个陈家沟,也传到了陈家院里。
“……北边确实打了几场硬仗,初期是小有失利,丢了些边陲镇堡……”老童生被激动的人群围在中间,尽量用大家能听懂的话复述着,“但朝廷反应过来了!镇国公爷亲自率军驰援,稳住了阵脚!如今镇国公爷固守涿郡大城,凭借坚城利弩,匈奴人攻了几次,死伤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