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新岁日常 稚子牵线睦乡邻

关灯
,最主要的任务,便是操持一家人的三餐饭食,以及一些极其轻省的家务,如缝补浆洗(重一点的衣物都由男人包了)。

    灶台、堂屋、卧房,构成了她们最主要的活动三角区。

     但这种全方位的、近乎密不透风的保护,在拥有前世零碎现代医学常识的陈彦看来,却显得有些过度紧张甚至笨拙了。

    他模糊地知道,孕妇并非易碎的花瓶,需要绝对的静养,适当的、和缓的运动反而对母亲的身体和未来的生产大有裨益。

    看着二婶和母亲每日里大多时间只能在屋内和灶房间转悠,活动量甚至比不上院子里的母鸡,他总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应该引导她们适度地动一动,透透气。

     于是,每日傍晚放牛归来,便成了他实施“孕妇健康促进计划”的绝佳时机。

     当夕阳将天际染成橘红,给整个村庄镀上一层暖金色时,陈彦便会牵着他那吃饱喝足、步伐悠闲的牛儿队伍,出现在院门口。

    他并不急于将牛关回棚里添夜草,而是会先将牛绳暂时拴在门前的木桩上,然后像一只归巢的雀鸟,轻快地飞进屋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的目标明确,总是先找到正在灶台边看着火候准备晚饭,或是坐在堂屋窗边趁着最后天光做针线的二婶和母亲。

     “二婶婶!娘亲!”他扬起被风吹得红扑扑的小脸,黑葡萄似的大眼睛里闪烁着期盼的光芒,伸出带着凉意却柔软的小手,去轻轻拉扯她们的衣角,“牛牛都吃饱啦,肚子圆滚滚的!外头太阳还没下山,可暖和了!我们出去走一走好不好?就走到村口大槐树下,我跟六婆婆约好了听故事呢!走一会儿就回来,好不好嘛?” 他的声音奶声奶气,却带着一种让人无法拒绝的恳切和天真。

     起初,李秀娟和张桂娘自然是犹豫的。

    婆婆和丈夫的叮嘱言犹在耳,生怕吹了野风着了凉,怕路上不平绊了脚,怕走多了累着身子。

    张桂娘总会放下手中的活计,弯下腰担忧地看着他:“彦儿,外头风大,你二婶和娘亲不能吹风,咱们就在院里走走好不好?” 但陈彦早有准备,他会努力描述外面的夕阳多么暖和,空气多么清新,甚至夸大其词地说“六婆婆说了,多走走,生弟弟妹妹的时候才有劲儿!”(这话半真半假,六婆婆确实说过类似的话,但对象是别的产妇)。

    再加上他那软磨硬泡的功夫和那双写满“求求啦”的大眼睛,两位本就对他疼爱有加、甚至有些溺爱的孕妇,最终总是会败下阵来,心软地答应这“小小”的请求。

     “好好好,真是拿你没办法……就依你,走一小会儿,可不能跑跳啊。

    ”张桂娘会无奈又宠溺地笑着,仔细地帮他和自己系紧衣扣。

     “彦儿真乖,知道陪着婶婶解闷呢。

    ”李秀娟则会温柔地摸摸他的头,脸上带着羞涩而温暖的笑意。

     于是,在春日傍晚柔和的夕照里,陈家门前的小路上,便经常勾勒出这样一幅温馨而独特的画面:一个矮墩墩、白净可爱的小男孩,一手牵着膘肥体壮的母牛,母牛身后跟着那只一刻不停甩尾蹦跳的小牛犊,另一只小手则小心翼翼地、像个小小绅士般,搀扶着他的一位孕妇长辈,三人(或两人)慢悠悠地沿着村中的土路散步。

    有时陪伴他的是母亲张桂娘,有时是二婶李秀娟,有时运气好,他能同时拉上两位,那便是他“计划”的巨大成功。

     陈彦人小鬼大,深谙“散步”的艺术。

    他从不直奔主题说“咱们去运动”,而是总能找到各种有趣的由头,设置一个又一个“小目标”,引导着她们自然而然地迈开脚步,扩大活动范围。

     “娘亲,二婶婶,快看!狗蛋家院墙的迎春花开啦!黄灿灿的,我们走近点去看看!” “我听见六婆婆在老槐树下讲故事呢,我们快去听听今天讲孙悟空打到第几个妖怪了!” “前头是铁柱家,铁柱娘说新腌的酸黄瓜可好吃了,我们去瞧瞧她腌好了没?” 他的理由总是那么充满童趣和诱惑,让人不忍拒绝。

    等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