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新岁日常 稚子牵线睦乡邻
关灯
小
中
大
村民们傍晚惯常聚集闲聊的地方,比如那棵虬枝盘错的老槐树下,或是某家向阳的院墙根,那里往往已经坐了三五成群的妇人、老人和嬉闹的孩童。
村民们看到他们过来,都会露出友善的笑容,热情地打招呼。
“哎呦,延峰家的,秀娟,出来遛弯啊?气色真好,看着就舒坦!” “彦小子可真行,小小年纪就知道陪着娘亲婶婶散步,真懂事!” “快来这边坐,这边避风,太阳晒得暖和着呢!” 一开始,李秀娟和张桂娘还有些拘谨,只是笑着点头回应,不太好意思主动加入谈话,毕竟被全家这样“重点保护”着,多少有点不自在。
但陈彦会像一条灵活的纽带,主动地穿梭其间。
他一会儿趴在六婆婆膝头听故事,听到有趣处咯咯大笑,回头兴奋地给母亲和二婶“转播”;一会儿又跑到正在讨论腌菜秘诀的妇人堆里,仰着小脸问东问西,无形中就把两位孕妇带入了话题圈。
渐渐地,隔阂在温暖的夕阳和家常闲话中消融。
张桂娘本就性子爽利些,很快便和村里的媳妇们自然地说笑起来,交流着怀孕的身体变化,分享着害喜的烦恼,听着过来人传授各种“过来经”。
李秀娟虽然文静内向,但也会安静地坐在一旁,听着大家说说各家的趣事、田里的庄稼、孩子的调皮,听到有趣处,便用袖子掩着嘴轻声笑起来,偶尔也会被问到针线活计,她便细声细气地回答几句,引来一片赞叹。
“可不是嘛,怀娃的时候是得多走动走动,老是窝着,生的时候才受罪呢!” “哎呀,我怀我家那皮小子的时候,都快生了还下地薅草呢!” “秀娟这手真是巧,这鞋底纳得密实又匀称,将来孩子穿着肯定舒服!” “桂娘,我看你这肚形,像是个胖小子!延峰有福气!” “去你的,我看像闺女,闺女是娘的小棉袄!” 妇人们之间的闲聊,没有高深的道理,尽是些朴实无华的家常里短、生育经验、生活智慧,却充满了真实的生活气息和相互之间的关怀。
在这轻松融洽的氛围里,李秀娟和张桂娘不仅舒展了因久坐而略显僵硬的筋骨,呼吸到了新鲜空气,心情也变得愈发开朗明媚,脸上时常洋溢着轻松自然的笑容。
她们不再仅仅是被困在方寸之间、被过度呵护的“珍稀动物”,而是重新感受到了与村落的连接,融入了这充满烟火气的乡邻社交网络之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彦则大多时候安静地待在一旁,有时听故事,有时看蚂蚁搬家,但眼角的余光始终关注着二婶和母亲。
看到她们眉宇舒展、谈笑风生的模样,看到她们与其他妇人自然交流的状态,他小小的心里便像喝了一大口温热的蜂蜜水,充满了无声的成就感和巨大的满足。
他正用自己的方式,小心翼翼却又坚定不移地守护着这个家,守护着家里每一个他爱的人。
当日头彻底沉入西山,晚霞褪去最后一丝瑰丽,天色开始变得朦胧,炊烟的味道越发浓郁时,陈彦便会像个精准的报时器,适时地站起身,再次拉起二婶和母亲的手。
“娘亲,二婶婶,天快黑啦,有点凉了,我们该回家吃饭啦!爷爷和爹爹该等急了。
” 于是,三人(或两人)一牛一犊,又慢悠悠地踏着渐起的暮色,循着炊烟和饭香的方向,返回那个灯火初上、充满温暖等待的家。
这种每日傍晚雷打不动的散步串门,不知不觉间成了陈家沟一道新的、流动的温暖风景线。
它不仅悄然改善着两位孕妇的身心状态,也无形中进一步拉近了陈家与邻里的关系,让那份因盖房、买牛、双喜临门而产生的些许距离感和羡慕感,化为了更真切质朴的乡邻情谊。
而这一切细腻的变化,都源于那个五岁孩子看似懵懂贪玩、实则蕴含着超越年龄的关怀与智慧的小小心思。
------ 喜欢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请大家收藏:()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
村民们看到他们过来,都会露出友善的笑容,热情地打招呼。
“哎呦,延峰家的,秀娟,出来遛弯啊?气色真好,看着就舒坦!” “彦小子可真行,小小年纪就知道陪着娘亲婶婶散步,真懂事!” “快来这边坐,这边避风,太阳晒得暖和着呢!” 一开始,李秀娟和张桂娘还有些拘谨,只是笑着点头回应,不太好意思主动加入谈话,毕竟被全家这样“重点保护”着,多少有点不自在。
但陈彦会像一条灵活的纽带,主动地穿梭其间。
他一会儿趴在六婆婆膝头听故事,听到有趣处咯咯大笑,回头兴奋地给母亲和二婶“转播”;一会儿又跑到正在讨论腌菜秘诀的妇人堆里,仰着小脸问东问西,无形中就把两位孕妇带入了话题圈。
渐渐地,隔阂在温暖的夕阳和家常闲话中消融。
张桂娘本就性子爽利些,很快便和村里的媳妇们自然地说笑起来,交流着怀孕的身体变化,分享着害喜的烦恼,听着过来人传授各种“过来经”。
李秀娟虽然文静内向,但也会安静地坐在一旁,听着大家说说各家的趣事、田里的庄稼、孩子的调皮,听到有趣处,便用袖子掩着嘴轻声笑起来,偶尔也会被问到针线活计,她便细声细气地回答几句,引来一片赞叹。
“可不是嘛,怀娃的时候是得多走动走动,老是窝着,生的时候才受罪呢!” “哎呀,我怀我家那皮小子的时候,都快生了还下地薅草呢!” “秀娟这手真是巧,这鞋底纳得密实又匀称,将来孩子穿着肯定舒服!” “桂娘,我看你这肚形,像是个胖小子!延峰有福气!” “去你的,我看像闺女,闺女是娘的小棉袄!” 妇人们之间的闲聊,没有高深的道理,尽是些朴实无华的家常里短、生育经验、生活智慧,却充满了真实的生活气息和相互之间的关怀。
在这轻松融洽的氛围里,李秀娟和张桂娘不仅舒展了因久坐而略显僵硬的筋骨,呼吸到了新鲜空气,心情也变得愈发开朗明媚,脸上时常洋溢着轻松自然的笑容。
她们不再仅仅是被困在方寸之间、被过度呵护的“珍稀动物”,而是重新感受到了与村落的连接,融入了这充满烟火气的乡邻社交网络之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彦则大多时候安静地待在一旁,有时听故事,有时看蚂蚁搬家,但眼角的余光始终关注着二婶和母亲。
看到她们眉宇舒展、谈笑风生的模样,看到她们与其他妇人自然交流的状态,他小小的心里便像喝了一大口温热的蜂蜜水,充满了无声的成就感和巨大的满足。
他正用自己的方式,小心翼翼却又坚定不移地守护着这个家,守护着家里每一个他爱的人。
当日头彻底沉入西山,晚霞褪去最后一丝瑰丽,天色开始变得朦胧,炊烟的味道越发浓郁时,陈彦便会像个精准的报时器,适时地站起身,再次拉起二婶和母亲的手。
“娘亲,二婶婶,天快黑啦,有点凉了,我们该回家吃饭啦!爷爷和爹爹该等急了。
” 于是,三人(或两人)一牛一犊,又慢悠悠地踏着渐起的暮色,循着炊烟和饭香的方向,返回那个灯火初上、充满温暖等待的家。
这种每日傍晚雷打不动的散步串门,不知不觉间成了陈家沟一道新的、流动的温暖风景线。
它不仅悄然改善着两位孕妇的身心状态,也无形中进一步拉近了陈家与邻里的关系,让那份因盖房、买牛、双喜临门而产生的些许距离感和羡慕感,化为了更真切质朴的乡邻情谊。
而这一切细腻的变化,都源于那个五岁孩子看似懵懂贪玩、实则蕴含着超越年龄的关怀与智慧的小小心思。
------ 喜欢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请大家收藏:()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