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对,就是我做的

关灯
第九章:雪酿凝霜色,匠心换千金 张万堂的书房里,檀香与腊梅香缠在一起,在雕花窗棂间悠悠打着转,落在紫檀木桌上的布包上,像给那方粗布镀了层柔光。

    他指尖摩挲着布包边缘,忽然停住——这糖白得太过扎眼,拆开布时,竟似有碎雪从包里漫出来,莹润得能映出窗格的影子。

    便是长安最大的蜜饯铺里卖的霜糖,也带着点淡淡的琥珀黄,哪有这般剔透,仿佛把寒冬的月光都凝在了里面。

     “小师父,”他掀开布包,拈起一块白糖对着光看,指上的羊脂玉扳指本是温润的白,此刻在糖块旁竟衬得有些发暗,“你这糖,是从何处寻来的?” 陈小九正端着茶盏暖手,青瓷杯沿凝着层薄汗,闻言抬眼,眸光清澈:“张老爷何出此言?” “不瞒你说,”张万堂把糖块放回布包,指尖在桌面轻轻敲着,发出笃笃的轻响,“我年轻时跟着商队跑过岭南,见过蔗田熬糖的光景。

    那红糖黑如漆,熬到最精的白糖,也带着点蜜色,像浸了日光的琥珀,从没有这般雪白的。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陈小九洗得发白的道袍,“这长安南边的官道,我跑了三十年,若有这般稀罕物,断没有我不知道的道理。

    ” 刘伯在旁边听得心头发紧,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

    来时路上陈小九特意叮嘱,对外只说是偶然得来的西洋糖,没敢提是自己做的——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年头,太扎眼的本事有时会惹来祸事。

     陈小九却放下茶盏,拱手起身,神色坦然:“张老爷是个通透人,晚辈也不瞒您。

    这糖不是寻来的,是晚辈和刘伯用黑糖做的。

    ” “用黑糖做的?”张万堂猛地坐直了身子,锦袍的褶皱都绷得笔直,“那黑黢黢的糖块,带着焦气,能变成这般雪白的模样?莫不是用了什么旁门左道的法子?”他年轻时在洛阳见过用铅粉提纯的糖,甜是甜,却带着股说不出的涩味,听说吃多了要坏嗓子,损身子。

     “绝无旁门左道。

    ”陈小九声音平稳,“具体的法子,是家师所传,暂且不便细说。

    只是晚辈可以说,用的都是寻常物事。

    ”他垂眸时,睫毛在眼下投出片浅影,“我家师父是九天山九天观的道长,前些日子,道观遭了山匪洗劫,师父不幸罹难,道观被烧得只剩断墙。

    我与刘伯背着师父的牌位下山,本是往长安寻个安身之处,正巧遇到张老爷要寻稀罕物,才想起师父传授的法子,试着用黑糖做了这白糖。

    ” 他补充道:“家师懂些格物致知的道理,常说万物皆可提纯,糖如此,药石亦是如此。

    就像炼药要去渣存精,这糖也是去其浊,存其清。

    ” 张万堂捏起一块白糖,放在鼻尖轻嗅,只有清甜的香气,半点杂味都没有。

    他盯着陈小九看了半晌,少年眼神坦荡,像山涧的清水,能照见底,没有丝毫闪躲,心里的疑云渐渐散了些。

     “张老爷还是尝尝吧。

    ”陈小九从布包里拈起一块白糖,递了过去,指尖因连日劳作带着点薄茧,却稳得很。

     张万堂犹豫了一下,还是放进了嘴里。

    清甜瞬间在舌尖炸开,不是那种齁人的甜,倒像山泉水流过蜜渍的花瓣,带着点井水的甘洌,滑过喉咙时,竟还留着点润意,连带着肺腑都清爽了几分。

    他又捏起一块,反复看着,指腹摩挲着糖块冰凉的表面,实在不敢相信这雪白的糖霜竟来自黑糖块。

     “真是奇了。

    ”他咂咂嘴,眼里的惊讶渐渐变成了佩服,“你这师父,是位真有学问的道长。

    ” “家师不幸。

    ”陈小九垂下眼,声音轻了些,带着点少年人的怅然,“晚辈也是走投无路,才想着用这法子换些盘缠,去长安寻个活路。

    ” 张万堂这才想起他们是下山逃难来的,心里多了几分体谅。

    他望着桌上的布包,突然拍了拍大腿,震得桌上的茶盏都跳了跳:“好!既然是真本事,我张万堂也不亏待你!我提供原料,你先做五十斤糖,我给你两百文一斤,再加五十文的手工费!” 两百五十文一斤?刘伯惊得差点站起来,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又把话咽了回去。

    这价钱,够买两斗新米,够寻常人家过个肥年了。

     陈小九也有些意外,拱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