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收徒授艺,顺便做点好事
关灯
小
中
大
在午时最是热闹,两旁的铺子都开了门,卖包子的蒸笼冒着白气,包子的香气混着油条的油香飘得老远;布庄的伙计站在门口,手里举着匹蓝布,大声吆喝着;还有挑着担子的货郎,手里摇着拨浪鼓,“咚咚锵”的声音引得孩子们围着转。
陈小九东瞧瞧西看看,眼睛里满是好奇,走到街中间时,听到一阵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便径直往镇西头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铁匠铺的烟囱正冒着黑烟,烟柱歪歪扭扭的,像条打蔫的黑龙,慢悠悠地飘上天。
铺子里,一个络腮胡的师傅正抡着八棱手锤,锤子重重砸在铁坯上,“叮”的一声脆响,火星子溅在青砖地上,瞬间就灭了,只留下点点黑褐色的灼痕。
他脚边堆着七八个锄头坯子,坯子的颜色发暗,边缘还带着些毛刺。
“师傅,忙呢?”陈小九往炉膛里瞅了眼,火苗是懒洋洋的橘黄色,火苗头软软的,舔着铁坯时一点劲都没有,这火怕是连铁块都烧不红透,更别说炼成钢了。
打铁师傅抡锤的手顿了顿,把锤子搁在铁砧上,抹了把脸上的汗,汗水顺着下巴滴在铁砧上,“滋”地化成一缕白烟。
“这不是陈小师父吗?您怎么到我这小铺子里来瞧热闹了?”他说着,把烧得半红不黑的铁坯扔进冷水桶,“嗞啦”一声,桶里腾起一团白雾,雾气裹着股铁腥味,飘得满铺子都是。
陈小九拿起一个锄头胚子,用手指敲了敲,声音发闷,不像好铁那样清脆。
他放下锄头,问了句:“师父您贵姓?” “哎呀呀,我可沾不上‘贵’字。
咱姓杨,你叫我老杨就行。
”杨师傅搓了搓手上的铁屑,笑容里带着点局促。
陈小九笑了笑:“杨家可是大姓,镇上不少人都姓杨呢。
” 杨师傅摆了摆手,脸上的笑容淡了些:“小师傅就别说笑了,姓杨的多,我这打铁的却挨不上边。
小师傅,您看我这锄头,最近真是邪门了,别人买了去没几天就崩了口,有的还断了把,我都赔了好几回钱,再这么下去,家底都要赔光了。
我听街坊说小师傅是有本事的人,您给我点化点化,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 陈小九捡起块崩口的锄头坯,断口处黑乎乎的,还嵌着不少细密的砂眼,像撒了把细沙子。
他用指甲抠了抠砂眼,能抠下点铁屑来。
“这炭烧得不透,火劲不够,铁里的杂质没去干净,打出来的农具自然脆,一用就崩。
” 杨师傅只听了这句,眼睛就亮了——这小师父是真懂行!他赶紧拉了把木凳过来:“小师父您坐,您说得太对了!我也觉得是火的问题,可就是不知道咋解决。
” “谁说不是呢!”杨师傅往那架老旧的风橐上啐了口唾沫,唾沫落在牛皮上,很快就干了。
那风橐是镇上最常见的样式,木架已经有些变形,架上绷着块磨得发亮的旧牛皮,边缘的线都开了,露出里面的棉絮。
他用脚踢了踢风橐的木杆,“这破风箱,我一天拉下来,肩膀都肿了,风还像憋着口气,时大时小的。
炉膛里总像少点啥,炭烧不旺,铁就炼不净,打出的锄头能经用才怪。
” 陈小九蹲在风橐旁,手指摩挲着冰凉的铁管,铁管上锈迹斑斑,管口还有些堵塞。
这风橐是单囊式的,只有一个风囊,拉木杆的时候,风囊一鼓一瘪,气流断断续续的。
他脑子里突然闪过物理课上学的双动式风箱——两个风囊交替鼓风,就能让气流持续不断地冲进炉膛,火自然就旺了。
“问题出在风上。
”陈小九敲了敲风橐的铁管,声音很笃定,“风断断续续的,火刚要起来就被憋回去了,炭自然烧不透。
” “那咋办?”杨师傅急得直挠头,粗糙的手指把铁砧上的铁锈都蹭了下来,“我总不能雇两个人专门拉风箱吧?那成本也太高了,我这小铺子根本扛不住。
” “改改风箱就行。
”陈小九转身,在铺子里找了块没烧透的木炭,蹲在落满铁屑的木板上,飞快地画起来。
木炭在木板上划过,留下黑色的线条,很清晰。
“您看,”他笔尖游走,风箱的木架、双风囊的形状、连杆的角度、出风口的位置渐渐在木板上成形,“做两个出风口,一前一后,中间用连杆连着。
拉杆往前推的时候,前边的风囊鼓风;往后拉的时候,后边的风囊鼓风,这样风就不会断了,炉膛里的火能一直旺着。
” 他画得极快,还在风囊上细致地画出了活门的位置:“这活门是单向的,只能让风往炉膛里走,不会倒灌。
就像河里的闸,只能让水往一个方向流,不能回头。
这样风的劲儿能全用在炉膛里,不会浪费。
” 杨师傅凑过来,
陈小九东瞧瞧西看看,眼睛里满是好奇,走到街中间时,听到一阵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便径直往镇西头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铁匠铺的烟囱正冒着黑烟,烟柱歪歪扭扭的,像条打蔫的黑龙,慢悠悠地飘上天。
铺子里,一个络腮胡的师傅正抡着八棱手锤,锤子重重砸在铁坯上,“叮”的一声脆响,火星子溅在青砖地上,瞬间就灭了,只留下点点黑褐色的灼痕。
他脚边堆着七八个锄头坯子,坯子的颜色发暗,边缘还带着些毛刺。
“师傅,忙呢?”陈小九往炉膛里瞅了眼,火苗是懒洋洋的橘黄色,火苗头软软的,舔着铁坯时一点劲都没有,这火怕是连铁块都烧不红透,更别说炼成钢了。
打铁师傅抡锤的手顿了顿,把锤子搁在铁砧上,抹了把脸上的汗,汗水顺着下巴滴在铁砧上,“滋”地化成一缕白烟。
“这不是陈小师父吗?您怎么到我这小铺子里来瞧热闹了?”他说着,把烧得半红不黑的铁坯扔进冷水桶,“嗞啦”一声,桶里腾起一团白雾,雾气裹着股铁腥味,飘得满铺子都是。
陈小九拿起一个锄头胚子,用手指敲了敲,声音发闷,不像好铁那样清脆。
他放下锄头,问了句:“师父您贵姓?” “哎呀呀,我可沾不上‘贵’字。
咱姓杨,你叫我老杨就行。
”杨师傅搓了搓手上的铁屑,笑容里带着点局促。
陈小九笑了笑:“杨家可是大姓,镇上不少人都姓杨呢。
” 杨师傅摆了摆手,脸上的笑容淡了些:“小师傅就别说笑了,姓杨的多,我这打铁的却挨不上边。
小师傅,您看我这锄头,最近真是邪门了,别人买了去没几天就崩了口,有的还断了把,我都赔了好几回钱,再这么下去,家底都要赔光了。
我听街坊说小师傅是有本事的人,您给我点化点化,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 陈小九捡起块崩口的锄头坯,断口处黑乎乎的,还嵌着不少细密的砂眼,像撒了把细沙子。
他用指甲抠了抠砂眼,能抠下点铁屑来。
“这炭烧得不透,火劲不够,铁里的杂质没去干净,打出来的农具自然脆,一用就崩。
” 杨师傅只听了这句,眼睛就亮了——这小师父是真懂行!他赶紧拉了把木凳过来:“小师父您坐,您说得太对了!我也觉得是火的问题,可就是不知道咋解决。
” “谁说不是呢!”杨师傅往那架老旧的风橐上啐了口唾沫,唾沫落在牛皮上,很快就干了。
那风橐是镇上最常见的样式,木架已经有些变形,架上绷着块磨得发亮的旧牛皮,边缘的线都开了,露出里面的棉絮。
他用脚踢了踢风橐的木杆,“这破风箱,我一天拉下来,肩膀都肿了,风还像憋着口气,时大时小的。
炉膛里总像少点啥,炭烧不旺,铁就炼不净,打出的锄头能经用才怪。
” 陈小九蹲在风橐旁,手指摩挲着冰凉的铁管,铁管上锈迹斑斑,管口还有些堵塞。
这风橐是单囊式的,只有一个风囊,拉木杆的时候,风囊一鼓一瘪,气流断断续续的。
他脑子里突然闪过物理课上学的双动式风箱——两个风囊交替鼓风,就能让气流持续不断地冲进炉膛,火自然就旺了。
“问题出在风上。
”陈小九敲了敲风橐的铁管,声音很笃定,“风断断续续的,火刚要起来就被憋回去了,炭自然烧不透。
” “那咋办?”杨师傅急得直挠头,粗糙的手指把铁砧上的铁锈都蹭了下来,“我总不能雇两个人专门拉风箱吧?那成本也太高了,我这小铺子根本扛不住。
” “改改风箱就行。
”陈小九转身,在铺子里找了块没烧透的木炭,蹲在落满铁屑的木板上,飞快地画起来。
木炭在木板上划过,留下黑色的线条,很清晰。
“您看,”他笔尖游走,风箱的木架、双风囊的形状、连杆的角度、出风口的位置渐渐在木板上成形,“做两个出风口,一前一后,中间用连杆连着。
拉杆往前推的时候,前边的风囊鼓风;往后拉的时候,后边的风囊鼓风,这样风就不会断了,炉膛里的火能一直旺着。
” 他画得极快,还在风囊上细致地画出了活门的位置:“这活门是单向的,只能让风往炉膛里走,不会倒灌。
就像河里的闸,只能让水往一个方向流,不能回头。
这样风的劲儿能全用在炉膛里,不会浪费。
” 杨师傅凑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