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风起云涌
关灯
小
中
大
福伯离去后,沈言躺在安国公府静谧的客房中,看似闭目养神,大脑却在飞速运转,将整个计划在脑海中反复推演,查漏补缺。
他深知,自己现在如同走在万丈深渊的钢丝上,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
但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回报,他必须利用这最后的十天,将京城这潭水彻底搅浑,为自己北上创造最有利的条件。
他口中的“那颗棋子”,并非指具体某个人,而是指他精心策划、即将投下的一系列足以引发连锁反应的事件。
而第一颗石子,就在福伯离开后的第二天,悄然投入了水面。
原本就在市井间沸沸扬扬的“四皇子灵堂失火”事件,突然出现了新的版本。
这一次,流言不再局限于鬼神之说或皇子内斗,而是将矛头隐隐指向了最高处——东宫太子! 有“消息灵通人士”在酒肆茶楼间窃窃私语,说四皇子根本不是暴毙,而是因为无意中发现了太子殿下与北境宿敌雪狼国暗中往来的“铁证”,才被杀人灭口! 那场大火,也不是什么天灾或鬼火,而是太子党羽为了毁尸灭迹、消除隐患所为! 甚至有人绘声绘色地描述,四皇子临死前曾留下血书,藏于某处,揭露太子通敌卖国! 这流言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京城各个角落。
其内容之骇人听闻,细节之“逼真”,远超之前的任何版本。
虽然大多数人将信将疑,但“太子通敌”这四个字,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杀伤力和传播性,足以在许多人心中种下怀疑的种子。
效果立竿见影。
首先坐不住的便是都察院的御史言官们。
几位素来以刚直不阿闻名的御史,几乎是同时上书,奏折内容虽未明指太子,却均以“皇子暴毙,疑点重重,恐损国本,恳请陛下彻查”为由,要求严查四皇子死因及灵堂失火一案。
朝堂之上,原本就暗流涌动的太子与二皇子、三皇子派系之间的攻讦,瞬间白热化。
支持太子的官员斥责流言荒谬,要求追查造谣者;而其他派系的官员则顺势要求公开调查,以正视听。
老皇帝面对雪片般的奏章和朝堂上争吵不休的儿子臣子,脸色一日比一日阴沉,最终下旨,责令三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内廷,限期半月,必须查清四皇子府失火一案! 这道旨意一下,等于将太子直接放在了火上烤。
无
他深知,自己现在如同走在万丈深渊的钢丝上,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
但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回报,他必须利用这最后的十天,将京城这潭水彻底搅浑,为自己北上创造最有利的条件。
他口中的“那颗棋子”,并非指具体某个人,而是指他精心策划、即将投下的一系列足以引发连锁反应的事件。
而第一颗石子,就在福伯离开后的第二天,悄然投入了水面。
原本就在市井间沸沸扬扬的“四皇子灵堂失火”事件,突然出现了新的版本。
这一次,流言不再局限于鬼神之说或皇子内斗,而是将矛头隐隐指向了最高处——东宫太子! 有“消息灵通人士”在酒肆茶楼间窃窃私语,说四皇子根本不是暴毙,而是因为无意中发现了太子殿下与北境宿敌雪狼国暗中往来的“铁证”,才被杀人灭口! 那场大火,也不是什么天灾或鬼火,而是太子党羽为了毁尸灭迹、消除隐患所为! 甚至有人绘声绘色地描述,四皇子临死前曾留下血书,藏于某处,揭露太子通敌卖国! 这流言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京城各个角落。
其内容之骇人听闻,细节之“逼真”,远超之前的任何版本。
虽然大多数人将信将疑,但“太子通敌”这四个字,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杀伤力和传播性,足以在许多人心中种下怀疑的种子。
效果立竿见影。
首先坐不住的便是都察院的御史言官们。
几位素来以刚直不阿闻名的御史,几乎是同时上书,奏折内容虽未明指太子,却均以“皇子暴毙,疑点重重,恐损国本,恳请陛下彻查”为由,要求严查四皇子死因及灵堂失火一案。
朝堂之上,原本就暗流涌动的太子与二皇子、三皇子派系之间的攻讦,瞬间白热化。
支持太子的官员斥责流言荒谬,要求追查造谣者;而其他派系的官员则顺势要求公开调查,以正视听。
老皇帝面对雪片般的奏章和朝堂上争吵不休的儿子臣子,脸色一日比一日阴沉,最终下旨,责令三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内廷,限期半月,必须查清四皇子府失火一案! 这道旨意一下,等于将太子直接放在了火上烤。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