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系统奖励的大礼包

关灯
1980年的春节来得早,2月16日这天,暮色刚漫过羊城郊区的矮房,李默然家的土坯房里就飘出了腐竹烧肉的香气。

     墙根下的煤炉还泛着余温,烟囱里冒出的青烟混着饭菜香,在潮湿的空气里绕了两圈才散。

     墙上挂着张卷边的猴年挂历,金丝猴的年画旁还贴着张褪色的“劳动最光荣”奖状,那是去年李平在公社里得的。

     “妈,这腐竹嚼着带劲!您到底放了啥调料?”李默然扒拉着碗里的白米饭,筷子又朝盘子里的腐竹伸去。

     他面前的搪瓷碗缺了个小口,碗沿印着的“为人民服务”字样被岁月磨得发淡,可碗里的饭菜却比他重生前吃过的任何山珍都香——毕竟上一世,他是在路上出的意外,再睁眼就成了80年代这个叫“李默然”的5岁娃。

     张凤正往李平碗里夹鸡腿,闻言笑着拍开儿子的筷子:“就你嘴甜!这腐竹得先泡三个钟头,炒的时候放两勺自家腌的豆瓣酱,火候得盯着,不然容易糊。

    ” 她穿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劳动布褂子,袖口挽到小臂,露出手腕上道浅浅的疤痕——那是去年割稻子时被镰刀划的,“鸡腿你别抢,牙还没长齐呢咬不动,给你爸补补,他这阵子在田里翻土,累坏了。

    ” 李默然撇撇嘴应了声“哦”,眼角却瞟着父亲李平。

     李平刚扒完一口饭,闻言把鸡翅往张凤碗里送:“你也多吃点,天天起早贪黑做饭喂猪,比我还累。

    ”他穿件旧中山装,领口磨得发亮,指节上满是老茧,那是常年握锄头、修农具留下的印记。

     饭桌上的热气裹着家常话,李默然忽然放下筷子:“妈,您做菜这么好吃,不如去学校附近摆个小吃档?种田就够混口饭,根本赚不到钱。

    ” 这话他憋了半天——作为重生者,他太清楚80年代末个体户的红利了,尤其学校门口的小吃生意,成本低、人流稳,是改变家里穷日子的好路子。

     张凤愣了愣,随即笑出了声,伸手揉了揉儿子的头:“你才5岁,倒懂起赚钱的事了?” 她手里的筷子还沾着米粒,动作里满是疼惜——家里穷,孩子长这么大,就过年能吃上顿肉,哪懂什么生计艰难。

     “我不懂,但我说的有道理呀!”李默然赶紧坐直身子,故意装出小孩的认真模样,“过完年学生就开学了,初中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上午第四节课准饿。

    您在中学门口摆个档,卖粥卖粉,肯定有人来吃。

    ” 他特意提初中生——村里的小学没食堂,可三公里外的镇中学有几百个学生,大多是住读生,中午要么带干粮,要么去校外的小摊子买吃的,这可是现成的客源。

     李平放下碗,眉头微微皱起,却没反驳:“这主意倒真可行。

    成本也不高,我去镇上买个煤炉、两袋煤,再找木工打三张桌子、十张凳子,花不了多少钱。

    ” 他常年在外面干活,知道镇中学的情况——每到放学,校门口总有几个卖烤红薯的,生意都不错,要是卖热粥热粉,说不定更受欢迎。

     张凤却犯了难,手里的筷子在碗里戳了戳:“可卖啥好呢?炒菜肯定不行,学生哪有那么多钱。

    ” 她去过镇上的菜市场,瘦肉要八毛钱一斤,要是炒肉丝,一份至少得卖五毛钱,学生哪舍得花这个钱。

     “卖瘦肉粥和米粉呀!”李默然立刻接话,“几块钱就能熬一大锅粥,米粉更便宜,泡一泡就能煮。

    ” 他记得上一世听长辈说过,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