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借策论谋前程
关灯
小
中
大
…”
“……绍兴府去岁棉纺产出,较之二十年前,锐减七成有余。
非天时不利,实乃人力凋敝。
乡绅大户把持棉市,压价收购,盘剥小民;更兼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不堪命,弃织辍耕者十有二三……” 一条条,一桩桩,触目惊心。
这不仅仅是冰冷的文字,更是无数底层百姓血泪交织的现实。
原主耿直的性格,让他将这些黑暗真实地记录了下来,或许也曾愤懑,也曾无奈,却无力改变。
沈砚秋的指尖在这些字句上缓缓划过,胸腔里仿佛堵了一团火。
穿越之初,他只想自救,摆脱困局,安稳度日。
但此刻,看着这些血淋淋的记录,一种更深沉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他占据了这个身份,承接了这份记忆,或许,也该做些什么。
更重要的是,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些记录,这些民瘼,或许正是他破局的关键利器! 周显、赵万春之流,之所以能肆意妄为,倚仗的是权力与财富的勾结,盘剥的是民脂民膏。
他们的根基,就在于对这底层血肉的汲取。
若能斩断这条根,或者至少将其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必然能引起巨大的震动。
他的目光渐渐聚焦,思路愈发清晰。
院试!即将到来的院试,主考官并非周显,而是由朝廷另行委派。
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一个可以越过周显,直接将声音上达的渠道! 关键在于策论。
院试策论,虽重在考察生员见识,但若论及地方利弊,切中时弊,且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见解,必然会引起有识考官的注意。
他要做的,就是写一篇石破天惊的策论,一篇以“废苛捐、兴棉纺”为核心,直指绍兴积弊,为民请命的雄文! 他将散乱的手稿归拢,按照“苛捐之害”、“棉纺之弊”、“民生之艰”等类别重新整理,并结合自己现代的经济学、社会学知识,开始在心中勾勒策论的骨架。
不仅要揭露问题,更要提出解决之道,哪怕只是方向性的,也要显得有见地,有担当。
“火耗”、“羡余”等陋规必须废除,至少需要严格限制其比例,这是减轻农户负担的根本;棉纺业需要打破乡绅垄断,鼓励小民经营,或许可以提议由官府引导,建立公平交易的市集…… 他沉浸其中,时而蹙眉沉思,时而提笔在草稿上写下几个关键词。
灯光
非天时不利,实乃人力凋敝。
乡绅大户把持棉市,压价收购,盘剥小民;更兼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不堪命,弃织辍耕者十有二三……” 一条条,一桩桩,触目惊心。
这不仅仅是冰冷的文字,更是无数底层百姓血泪交织的现实。
原主耿直的性格,让他将这些黑暗真实地记录了下来,或许也曾愤懑,也曾无奈,却无力改变。
沈砚秋的指尖在这些字句上缓缓划过,胸腔里仿佛堵了一团火。
穿越之初,他只想自救,摆脱困局,安稳度日。
但此刻,看着这些血淋淋的记录,一种更深沉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他占据了这个身份,承接了这份记忆,或许,也该做些什么。
更重要的是,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些记录,这些民瘼,或许正是他破局的关键利器! 周显、赵万春之流,之所以能肆意妄为,倚仗的是权力与财富的勾结,盘剥的是民脂民膏。
他们的根基,就在于对这底层血肉的汲取。
若能斩断这条根,或者至少将其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必然能引起巨大的震动。
他的目光渐渐聚焦,思路愈发清晰。
院试!即将到来的院试,主考官并非周显,而是由朝廷另行委派。
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一个可以越过周显,直接将声音上达的渠道! 关键在于策论。
院试策论,虽重在考察生员见识,但若论及地方利弊,切中时弊,且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见解,必然会引起有识考官的注意。
他要做的,就是写一篇石破天惊的策论,一篇以“废苛捐、兴棉纺”为核心,直指绍兴积弊,为民请命的雄文! 他将散乱的手稿归拢,按照“苛捐之害”、“棉纺之弊”、“民生之艰”等类别重新整理,并结合自己现代的经济学、社会学知识,开始在心中勾勒策论的骨架。
不仅要揭露问题,更要提出解决之道,哪怕只是方向性的,也要显得有见地,有担当。
“火耗”、“羡余”等陋规必须废除,至少需要严格限制其比例,这是减轻农户负担的根本;棉纺业需要打破乡绅垄断,鼓励小民经营,或许可以提议由官府引导,建立公平交易的市集…… 他沉浸其中,时而蹙眉沉思,时而提笔在草稿上写下几个关键词。
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