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民心如潮
关灯
小
中
大
布短褐、脚上沾着泥点的农户,他们扶老携幼,手里拿着锄头、扁担,甚至只是空着手,但每一张脸上都写着悲苦与一种被点燃的期望。
府衙大门紧闭,门前站了一排按刀的衙役,神色紧张地维持着秩序。
人群并未冲击府衙,只是黑压压地聚在那里,嘈杂的声浪中,反复回响着几个词: “沈相公!青天!” “废火耗!减苛捐!” “王老爷家还我田!” 有几个读过几天书的老童生,自发地站在人群前方,一遍遍大声诵读着墙上策论的内容。
每读一句,底下便是一片呜咽和应和。
“棉纺兴则农户富,苛捐除则民心安!”老童生声音沙哑却用力。
“对!说得对!”人群爆发出呼喊。
“……乡绅借‘火耗’‘羡余’之名,行盘剥之实,民力已竭,犹自催逼不已!” “就是他们!逼得俺家典儿卖女啊!”一个老汉捶胸顿足,老泪纵横。
哭声、骂声、诉求声,交织成一股巨大的声浪,冲击着府衙的高墙,也冲击着每一个旁观者的心神。
沈砚秋站在人群边缘,看着这悲愤而克制的洪流,只觉得喉咙发紧。
这些,就是他笔下那些枯燥文字背后,活生生的人。
“看!是沈相公!”又有人发现了他。
瞬间,无数道目光聚焦过来。
人群自动分开一条通路,许多农户涌到他面前,不是下跪,而是伸出他们粗糙的手,想要触碰他,仿佛他能带来某种解脱。
“沈相公,您要为我们说话啊!” “全靠您了!” 一双双眼睛里,有绝望,更有一种近乎虔诚的寄托。
沈砚秋被这汹涌的民意包裹着,他能感觉到其中蕴含的力量,也更能感觉到那沉甸甸的、几乎要将他压垮的责任。
就在这时,府衙侧门“吱呀”一声开了。
出来的不是普通衙役,而是李嵩的一位随从官员。
他站在台阶上,目光扫过黑压压的人群,在沈砚秋身上略微停顿,随即朗声道: “李大人有令!考生
府衙大门紧闭,门前站了一排按刀的衙役,神色紧张地维持着秩序。
人群并未冲击府衙,只是黑压压地聚在那里,嘈杂的声浪中,反复回响着几个词: “沈相公!青天!” “废火耗!减苛捐!” “王老爷家还我田!” 有几个读过几天书的老童生,自发地站在人群前方,一遍遍大声诵读着墙上策论的内容。
每读一句,底下便是一片呜咽和应和。
“棉纺兴则农户富,苛捐除则民心安!”老童生声音沙哑却用力。
“对!说得对!”人群爆发出呼喊。
“……乡绅借‘火耗’‘羡余’之名,行盘剥之实,民力已竭,犹自催逼不已!” “就是他们!逼得俺家典儿卖女啊!”一个老汉捶胸顿足,老泪纵横。
哭声、骂声、诉求声,交织成一股巨大的声浪,冲击着府衙的高墙,也冲击着每一个旁观者的心神。
沈砚秋站在人群边缘,看着这悲愤而克制的洪流,只觉得喉咙发紧。
这些,就是他笔下那些枯燥文字背后,活生生的人。
“看!是沈相公!”又有人发现了他。
瞬间,无数道目光聚焦过来。
人群自动分开一条通路,许多农户涌到他面前,不是下跪,而是伸出他们粗糙的手,想要触碰他,仿佛他能带来某种解脱。
“沈相公,您要为我们说话啊!” “全靠您了!” 一双双眼睛里,有绝望,更有一种近乎虔诚的寄托。
沈砚秋被这汹涌的民意包裹着,他能感觉到其中蕴含的力量,也更能感觉到那沉甸甸的、几乎要将他压垮的责任。
就在这时,府衙侧门“吱呀”一声开了。
出来的不是普通衙役,而是李嵩的一位随从官员。
他站在台阶上,目光扫过黑压压的人群,在沈砚秋身上略微停顿,随即朗声道: “李大人有令!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