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图穷匕见

关灯
李嵩离任的仪仗是在一个薄雾弥漫的清晨悄然离开绍兴的。

    没有锣鼓喧天,只有几辆马车在衙役的护卫下驶出城门,很快消失在官道尽头。

    沈砚秋站在城墙上远远望着,直到那队人影彻底不见。

    他知道,自己在绍兴最大的倚仗,就此离开了。

     回到陋室,桌上摊开的《春秋》注本依旧缺着关键几页。

    王老爷那边暂时偃旗息鼓,巷口盯梢的人也撤了,但这片平静反而让人心头更沉。

    沈砚秋指尖拂过书页被撕扯的毛边,眼神渐冷。

    李嵩的提醒言犹在耳——张鹤年,王老爷的“同年”,掌管浙江一省学政,贪酷成性。

     他闭上眼,原主记忆中那位启蒙先生清癯而刚直的面容浮现。

    先生因揭发张鹤年克扣赈灾粮被罢官,郁郁而终。

    这笔账,如今也要算在他头上了。

     “撕书……”沈砚秋轻嗤一声,将残破的注本推到一旁,“终究是下乘手段。

    ” 他起身,从床底拖出一只旧木箱。

    里面是原主历年抄录的经义笔记,还有他自己这两个月用炭条画的各式“图谱”。

    若有人细看,必会觉得怪异——那些纵横交错的线条,将四书五经的义理脉络梳理得清清楚楚,旁注的文字也极简练,全然不似时下流行的繁琐注疏。

     这便是他这两个月暗中准备的“利器”。

    既然王老爷能让人撕书,张鹤年在乡试中能做的手脚只会更多。

    他不能将希望寄托在对方的“仁慈”上。

     “思维导图,”他抚过一张张粗糙的纸页,低声自语,“就看你这来自后世的方法,能否在这大明的科场杀出一条路来。

    ” 接下来的日子,沈砚秋深居简出,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到这些“图谱”的完善中。

    他将经义、策论、判语分门别类,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效率远超死记硬背。

     这日午后,陈望匆匆来访,脸上带着几分忧色。

     “沈兄,你可知张鹤年张大人,近日在学政衙门发了好大的火气。

    ”陈望压低声音,“说是核查各地生员廪膳银发放,查出了不少‘亏空’,要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