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考场暗弈
关灯
小
中
大
就在赵学官走过他号舍前不远时,沈砚秋状似无意地将一张早已准备好的、折叠成小方块的纸条,用指尖从桌沿弹落。
纸条轻飘飘地落在甬道中央,并不起眼。
赵学官脚步一顿,弯腰拾起了纸条。
他展开看了一眼,眉头瞬间拧紧,目光如电般扫过邻近的几个号舍。
纸条上只有六个字:“邻号生员张小三,照抄不误。
” 沈砚秋垂目凝神,仿佛对外界一无所知,笔下的策论正写到关键处,剖析时弊,言辞恳切而锐利。
赵学官没有声张,他将纸条攥在手心,接下来的巡视中,目光多次停留在张小三的号舍方向,停留的时间明显更长,也更沉。
张小三浑然不觉,依旧沉浸在“顺利”抄袭的喜悦中,笔下飞快。
日落时分,钟声响起,考试结束。
胥吏下来收卷、糊名。
沈砚秋平静地交上卷子,收拾好考篮,随着人流走出号舍。
贡院外,天色已暗,华灯初上。
寒门同窗们围上来,互相询问考得如何,叹息声、庆幸声交织。
张小三也挤在人群中,脸上带着掩不住的得意,与几个相熟的富家子弟高声谈笑,目光偶尔掠过沈砚秋,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挑衅。
沈砚秋没有理会,他与几位真心向学的同窗简单交流了几句,便打算离开。
这时,他看到那位赵学官正站在贡院门口的灯笼下,与主考官低声说着什么,目光却穿透昏暗的光线,落在了被人群簇拥着的张小三身上,眼神锐利如鹰。
夜风吹过,带着初秋的凉意。
沈砚秋拉紧了衣衫,汇入散去的人流。
考场内的这一局,他已然布下。
种子已经埋下,只待它能否在张鹤年构筑的铁幕上,撬开一道裂缝。
喜欢大明孤臣:从科举到定鼎四海请大家收藏:()大明孤臣:从科举到定鼎四海
纸条轻飘飘地落在甬道中央,并不起眼。
赵学官脚步一顿,弯腰拾起了纸条。
他展开看了一眼,眉头瞬间拧紧,目光如电般扫过邻近的几个号舍。
纸条上只有六个字:“邻号生员张小三,照抄不误。
” 沈砚秋垂目凝神,仿佛对外界一无所知,笔下的策论正写到关键处,剖析时弊,言辞恳切而锐利。
赵学官没有声张,他将纸条攥在手心,接下来的巡视中,目光多次停留在张小三的号舍方向,停留的时间明显更长,也更沉。
张小三浑然不觉,依旧沉浸在“顺利”抄袭的喜悦中,笔下飞快。
日落时分,钟声响起,考试结束。
胥吏下来收卷、糊名。
沈砚秋平静地交上卷子,收拾好考篮,随着人流走出号舍。
贡院外,天色已暗,华灯初上。
寒门同窗们围上来,互相询问考得如何,叹息声、庆幸声交织。
张小三也挤在人群中,脸上带着掩不住的得意,与几个相熟的富家子弟高声谈笑,目光偶尔掠过沈砚秋,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挑衅。
沈砚秋没有理会,他与几位真心向学的同窗简单交流了几句,便打算离开。
这时,他看到那位赵学官正站在贡院门口的灯笼下,与主考官低声说着什么,目光却穿透昏暗的光线,落在了被人群簇拥着的张小三身上,眼神锐利如鹰。
夜风吹过,带着初秋的凉意。
沈砚秋拉紧了衣衫,汇入散去的人流。
考场内的这一局,他已然布下。
种子已经埋下,只待它能否在张鹤年构筑的铁幕上,撬开一道裂缝。
喜欢大明孤臣:从科举到定鼎四海请大家收藏:()大明孤臣:从科举到定鼎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