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考场暗弈

关灯
光瞥去,邻号舍的张小三,正伸着脖子,目光贼溜溜地在他铺开的卷面上逡巡。

     沈砚秋笔下未停,心中念头急转。

    硬刚呵斥?考场喧哗是大忌,反易被倒打一耙。

    放任他抄?岂能让他如愿! 一个念头闪过。

    他正在做“论仁政”的策论部分,引经据典是关键。

    他故意放缓了速度,在一处引用《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后,接着写道:“昔者荀子亦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写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余光注意到张小三果然正埋头疾书,显然在照抄。

    沈砚秋嘴角勾起一丝极淡的冷意,待张小三抄完这一段,他才仿佛不经意般,用笔尖轻轻点去刚写下的“荀子”二字,在旁边极小地改回了“孟子”,墨迹几乎与原文融为一体,不凑近细看绝难察觉。

    荀子虽也论及君民关系,但“载舟覆舟”之喻在此语境下远不及孟子“民贵君轻”来得贴切犀利,这一错一改,看似微小,却足以让懂行的人看出前后逻辑的断裂与引据的牵强。

     这只是第一步。

     随后,他又在一处需要列举历代轻徭薄赋的贤君时,故意先写下了“隋文帝”,待张小三抄去后,再迅速添上了更典型的“汉文帝、景帝”。

    隋文帝虽有其政绩,但在“轻徭薄赋”上远不如文景之治具有代表性。

     做完这些,他不再理会隔壁,专心将自己的卷子补充完善,逻辑缜密,论述清晰。

     接下来,是如何让张小三的抄袭行为暴露。

    直接向巡场官举报?空口无凭。

    他需要一点推动。

     机会出现在午后。

    一位面容清癯、眼神锐利的老者作为受卷官,在甬道间巡视而过。

    沈砚秋记得他,是位以刚直着称的学官,姓赵,曾因秉公处理生员纠纷而得罪过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