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诸子群像

关灯
丞相府的岁月,如同一架精密而冰冷的磨盘,缓缓碾过。

    司马懿已习惯了每日卯时起身,辰时点卯,埋首于那似乎永远也校勘不完的典籍注疏之中。

    他完美地扮演着那个大病初愈、精力不济、谨小慎微的文学掾角色,如同水滴融入深潭,未起半分波澜。

    表面的沉寂之下,他那双过于深邃的眼睛,却从未停止扫描与记录。

    最初的恐惧与谨慎,已逐渐沉淀为一种冷冽的观察本能。

    他深知,在这权力的核心,真正决定未来的,不仅是当下发号施令的雄主,更是潜流之下,那关乎传承的暗涌。

    他的目光,于是悄然越过了那些忙碌的诸曹掾属、威严的带甲将领,开始有意无意地,落向那些时常出入府邸的年轻身影——曹操的子嗣们。

     首先闯入他视野的,是那位几乎能让整个丞相府文苑都为之焕发光彩的公子——曹植,曹子建。

     那日似是一场小型的文会之后,或是才思敏捷的曹植又刚在父亲面前得了嘉许,一行人正从正堂说笑着走出。

    曹植被几位清谈名士与年轻文官簇拥在中间,他身姿挺拔,面容俊朗,一袭锦袍更衬得他风姿飘逸。

    他正朗声谈论着什么,眼眸明亮如星,顾盼间神采飞扬,引得周围人频频颔首,笑声赞叹声不绝于耳。

    司马懿正抱着一摞简牍从廊下经过,立刻垂首避让到一边,做出恭谨姿态。

     “子建公子此论,真是发前人所未发!”“方才那即兴之赋,倚马可待,真天纵之才也!”“丞相常言‘儿中最可定大事者’,诚不虚也!” 赞誉之词毫不吝啬地涌向那年轻的中心。

    司马懿注意到,曹操最倚重的谋士之一,主簿杨修,正紧随在曹植身侧,嘴角含着一丝与有荣焉的笑意,偶尔低声补充几句,更引得曹植抚掌而笑,神情间尽是酣畅淋漓的自信与不羁。

    那是一种被才华和宠爱共同浇灌出的、近乎炫目的光芒,仿佛天生就该站在人群中央。

     司马懿低垂着眼睑,心中却冷然。

    他承认那才华的真实与夺目,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

    但多年的隐忍与观察,让他更能看清光芒之下投射出的阴影。

    几次偶然,他听闻曹植因醉心诗酒而延误了交办的事务;也曾远远见他在某些场合,言谈过于直率,甚至略带讥讽,全然不顾及听者的脸色;那份受宠带来的任性,以及周围如杨修等人无休止的赞美,似乎正让他离政治所需的审慎、隐忍与权衡之道越来越远。

    司马懿暗忖:此子确如利剑,锋芒毕露,然过刚易折,在这权力场中,最快的刀,往往最先崩口。

    他的才华是最大的资本,却也可能是最致命的陷阱。

     紧接着,另一位公子的出现,则提供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样本。

     那是一个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