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沉默的磐石
关灯
小
中
大
,这位以品评人物和制定律法见长的官员,与曹丕交谈时态度明显不同于他人,带着一种平等的尊重与默契;朝歌长吴质,一个以才学通博、性格诙谐却又洞明世事着称的人物,虽外放为官,但返邺述职时,常与曹丕有私下往来;还有门侯朱铄,以及一些同样务实、不尚虚谈的中层将领和官吏。
这些人或许职位并非最高,但往往身处关键岗位,掌握实权,或具备真才实学。
他们与曹丕的交往,不是前呼后拥的喧闹,而是沉静、稳定、基于某种共同理念或利益诉求的深度联结。
这是一张更深沉、更牢固的关系网,远不如曹植的圈子炫目,却可能更具韧性。
真正让司马懿对曹丕产生本质性认识的,是一次关于如何处置新降士卒家眷的小型议政。
那日,曹操征询几位近臣及在场子嗣的意见。
曹植率先发言,他引述仁政德化之理,主张应宽厚待之,妥善安置,以显丞相仁德,收揽天下人心。
言辞华美,情理动人,几位文官听得频频颔首。
然而,主管军需后勤的官员却面露难色,低声提出实际的困难:邺城粮草供应本已紧张,骤然增加大量人口,恐难支撑,且降卒心未完全归附,其家眷集中安置,若生变故,恐成隐患。
场面一时有些凝滞。
曹操不置可否,目光扫视众人。
此时,一直沉默的曹丕,在众人目光并未聚焦于他时,缓缓开口了。
他并未直接反驳曹植,而是用一种极其平实、甚至略带犹豫的语气(仿佛只是补充一点琐碎的想法)说道: “父亲,儿以为……子建所言仁德为基,自是正理。
然……或可稍作变通?或可将降卒家眷暂缓迁入邺城,先于城外划定区域,由军中派人协同地方管理。
如此,既可显我安抚之意,又可缓解城内压力,便于监察。
待其夫婿子弟立功,再逐步迁入安置,似……更为稳妥?” 他的建议毫无文采可言,甚至显得有些笨拙,但瞬间解决了“仁德”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既顾全了曹操的颜面,又切实提出了可操作的方案。
那名提出困难的官员立刻投去感激的一瞥。
更令司马懿心惊的是,在曹丕说出这番话的整个过程中,他的表情依旧是那副沉稳甚至略带木讷的样子,但司马懿清晰地看
这些人或许职位并非最高,但往往身处关键岗位,掌握实权,或具备真才实学。
他们与曹丕的交往,不是前呼后拥的喧闹,而是沉静、稳定、基于某种共同理念或利益诉求的深度联结。
这是一张更深沉、更牢固的关系网,远不如曹植的圈子炫目,却可能更具韧性。
真正让司马懿对曹丕产生本质性认识的,是一次关于如何处置新降士卒家眷的小型议政。
那日,曹操征询几位近臣及在场子嗣的意见。
曹植率先发言,他引述仁政德化之理,主张应宽厚待之,妥善安置,以显丞相仁德,收揽天下人心。
言辞华美,情理动人,几位文官听得频频颔首。
然而,主管军需后勤的官员却面露难色,低声提出实际的困难:邺城粮草供应本已紧张,骤然增加大量人口,恐难支撑,且降卒心未完全归附,其家眷集中安置,若生变故,恐成隐患。
场面一时有些凝滞。
曹操不置可否,目光扫视众人。
此时,一直沉默的曹丕,在众人目光并未聚焦于他时,缓缓开口了。
他并未直接反驳曹植,而是用一种极其平实、甚至略带犹豫的语气(仿佛只是补充一点琐碎的想法)说道: “父亲,儿以为……子建所言仁德为基,自是正理。
然……或可稍作变通?或可将降卒家眷暂缓迁入邺城,先于城外划定区域,由军中派人协同地方管理。
如此,既可显我安抚之意,又可缓解城内压力,便于监察。
待其夫婿子弟立功,再逐步迁入安置,似……更为稳妥?” 他的建议毫无文采可言,甚至显得有些笨拙,但瞬间解决了“仁德”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既顾全了曹操的颜面,又切实提出了可操作的方案。
那名提出困难的官员立刻投去感激的一瞥。
更令司马懿心惊的是,在曹丕说出这番话的整个过程中,他的表情依旧是那副沉稳甚至略带木讷的样子,但司马懿清晰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