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沉默的磐石

关灯
自那日将曹丕纳入重点观察范围,司马懿便如同一个最有耐心的猎手,调整了呼吸,将全部的感知悄然聚焦于那口看似平静的“古井”。

    他不再满足于惊鸿一瞥的印象,而是开始系统地、细致地记录曹丕的每一处细微末节,试图剥开那层厚重的保护色,窥见其下的真实脉络。

     他发现,曹丕的“沉默”,并非空洞无一物,而是一种高度自律下的“谨言”。

    在丞相府各类议事场合,无论大小,曹丕总是选择靠后或侧方的位置就坐。

    当曹植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引得众人侧目时,曹丕多数时间只是安静聆听,面容沉静如水。

    轮到他发言时,他的语调平稳,用词精准而规范,绝不逾越身份和议题范围,也从不发表惊世骇俗或标新立异的观点。

    他的言论如同经过精心丈量,多是对既有政策的理解执行,或是对父相意图的谨慎揣摩与附和,绝不会抢去任何兄弟——尤其是曹植——的风头。

    那并非缺乏见解,更像是一种深刻的自知:深知在才华横溢的弟弟面前,任何在文采和机辩上的较量都是徒劳,甚至可能引火烧身。

     这种自律更体现在“慎行”上。

    交办给五官中郎将的公务,多是繁琐细致的文书整理、档案核查或礼仪性工作。

    曹丕处理起来一丝不苟,案头总是整洁有序,完成的文书条理清晰,极少出错。

    然而,他从不以此自矜,也从未见过他因完成某项事务而流露出得意之色,或是主动向父亲邀功。

    下班时辰一到,他便常常默默起身,将案牍整理妥当,悄然离去,极少参与同僚之间的饮宴邀约或诗酒唱和。

    他的生活轨迹,简单得近乎枯燥,仿佛除了丞相府与自己的府邸,便再无别的去处。

    这种近乎苦行僧般的低调,与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的作风,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最初,司马懿也以为曹丕是孤立无援的。

    但经过更长时间的仔细观察,他推翻了这一结论。

    曹丕身边的确没有杨修那样光芒耀眼、时刻相伴的谋士,但他并非没有自己的圈子。

    只是这个圈子,更加隐秘,更加务实。

     司马懿注意到,典农中郎将杨俊似乎对曹丕颇为赏识,偶尔会与之有简短而严肃的交谈。

    更重要的是,他观察到几位与曹丕关系稳定的核心人物:尚书陈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