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潜龙在渊

关灯
连日来的冷眼旁观,如同涓涓细流,最终在司马懿的心湖中汇聚成一片深潭。

    他不再满足于碎片化的观察,开始将关于曹丕的所有细节——那些谨言慎行、那份勤勉低调、那张务实的人际网络、那次关键时的冷静建言——置于时代的放大镜下,进行一场冷静到近乎冷酷的价值重估。

     首先浮现的是曹丕那看似尴尬,实则蕴含潜力的身份——庶长子。

    司马懿深知,在这片崇尚宗法礼制的土地上,“立嫡以长”虽非铁律,却是一面极具号召力的旗帜,是朝堂之上众多恪守传统的儒学士大夫心中难以撼动的准则。

    曹操或许偏爱曹植的才华,但他若要稳定基业,传至二世,就不能完全无视这股强大的潜在力量。

    曹丕的年龄和排序,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政治资本,是他沉默背景板下最坚硬的基石。

     与之相比,曹植的才华如同烈火烹油,鲜花着锦。

    耀眼,却也危险。

    他的任性、他的不羁、他身边杨修等人过于张扬的智计,在司马懿看来,皆是取祸之道。

    一个成熟的统治者,需要的或许不是炫目的诗才,而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沉稳、是权衡利害的冷静、是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的隐忍。

    在这些方面,曹丕那近乎刻板的低调与务实,反而显露出一种更接近权力本质的老成。

    投资曹植,像是在一场盛宴最高潮时押下重注,可能瞬间暴得富贵,更可能因盛宴的突然散场或主人的心意转变而血本无归。

    而投资眼下看似黯淡的曹丕,则像是在无人问津时购入一块璞玉,风险被其低廉的价格所对冲,一旦时来运转,其回报将是难以估量的。

    雪中送炭,永远比锦上添花更能换来死心塌地。

     更让司马懿心绪微动的是,他在曹丕那深不见底的沉默之下,嗅到了一种同类的气息。

    他们都并非天生耀眼的人物,都深知在强者的阴影下,藏拙与忍耐是生存乃至图进的第一要义。

    曹丕在父亲与弟弟的双重压力下磨砺出的隐忍,与司马懿自身七年风痹、如今仍在扮